湖南省大学生村官李海:山坳里放飞青春之歌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杨又华

 

李海前排右二带领村民听专家讲授金银花剪枝技术。
李海前排右二带领村民听专家讲授金银花剪枝技术。 通讯员 摄


  4月25日,在涟源市安平镇水平村第八届村民委员会选举中,27岁大学生村官、水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海,以95%的得票率,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

  一个走出大学校门刚几年的年轻人,何以如此获得群众信赖?

  “我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磨炼意志,奉献青春,增长才干。”

  2006年7月,李海从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后,通过竞聘,在北京一家送变电公司找到了一份做文员的工作,工作轻松,收入也不菲,这让一些同学颇为羡慕。

  然而,夜深人静时,另一幅图画总是涌上他的脑海,挥之不去。大四期间,他曾跟随涟源市委宣传部扶贫工作队在省级贫困村水平村做过两个月的社会实习。那是一个四面爬坡、路水电都不通的闭塞山村,村民们从事的依然是沿袭了几千年的“稻谷加稻草”的简单生产方式。由于穷,这个仅500多人的村子,老光棍竟有10多个。

  怎样才能改变这里贫穷落后的面貌?我又能为乡亲们做点什么呢?

  半年多的苦苦思索后,他下定了决心:“我要到村里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磨炼意志,奉献青春,增长才干,用所学的知识去帮助乡亲们改变命运!”

  2007年3月,李海辞去北京的工作,背着行囊来到水平村,当上了一名没有下派单位、不拿工资补贴的“编外村官”。不久,他干脆把户口迁到了村里。

  李海被镇党委任命为村主任助理;两年后,村民们自发召开村民大会,选举他当上了代理村主任兼村团支部书记。2009年2月,李海入了党。同年,他考上公务员后,主动向组织申请继续留村工作。这年12月,组织上正式任命他为水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要有文化和科技作支撑,我们的致富才能长久。

  水平村就像谜一样,一天一个样。说起水平村的变化,村秘书刘红初这样形容。

  仲春时节,记者走进这个村,就像走进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图画里。

  沿着平整的水泥路,来到村口,迎面是高大的中国水平村的牌楼。进入村里,公路两边,错落有致地排列着40多栋三层农家情景小洋楼。村道两旁,新植的1000多株白玉兰、紫薇、丹桂、红叶石楠、红叶李迎风摆舞,芳香四溢。村子中央,是正在大兴土木的水平休闲文化垂钓基地,它的旁边,是敞亮的中国水平休闲文化广场,这里有长达100米的水平村户主嵌名楹联碑廊和中国水平道德文化诗词碑廊……

  水平村的发展,是从3年前的那次村支两委务虚上会开始的。村支书刘凤初说。

  经过艰苦卓绝的苦斗,通村公路总算建成了。建整扶贫工作队也走了。水平村下一步的路子该怎么走?

  在那次会上,时任村主任助理的李海提出了文化兴村、科技旺村、产业富村的思路。他提出,水平村当前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翻修改造废弃多年的村小学,建起水平文化楼。

  他的这一提议立即遭到反对:咱们村现在当务之急是要寻找脱贫致富的产业,搞这个虚家伙干什么呢?再说,钱从哪里来?

  李海慷慨陈词:要富口袋,先富脑袋。我们是要找致富的路子,但没有文化、没有科技,思想没有解放,致富产业是建不起来的。要有文化和科技作支撑,我们的致富才能长久!没有钱,我把一万元积蓄捐出来,村里先用着,余下的我去想办法!

  与会的干部们被说服了,更被感动了。大家纷纷捐款,紧接着挨家挨户发动群众。

  9个月后,水平文化楼建起来了。在这栋楼里,办起了少儿之家,建起了青年创业中心、办起了农民科技培训学校,建起了村支部和团支部活动室、电教室、广播站和涟源市规模最大的农家书屋。

  这栋楼,把大伙的心思激活了,把村班子和全村党员、青年团员的心拢到了一起。村里的发展从此有了基础,有了信心!老支书刘春堂说。

  通过网上查资料和多次外出考察,李海确定把金银花产业引进来,作为村里的第一大富民产业。

  刚开始村民不敢干,李海便动员村干部第一个吃螃蟹,后来又争取到了涟源市金银花产业龙头企业德仁公司全力支持,还把全省金银花专家、省林科院高级研究员王晓明博士请来村里,现场授课。

  2009年春,李海联合其他5位村干部,注册成立了水平种植业合作社,他被推举为理事长。群众也渐渐地跟着干起来了。现在,全村金银花种植已发展到429亩,其中合作社200多亩,估计今年可以达到规划的1000亩目标。去年是初花期,全村金银花产业即实现产值5.2万元,农民人均从中增收100元。预计今年全村人均金银花收入可过千元。

  一花引来百花开,一业勃兴百业兴。 今年,水平村又正式启动了另外两个更具诱人前景的项目。一是以德仁公司的技术作支撑,在金银花基地里引进套种1000亩红豆杉,目前已成功移栽200亩;二是与湖南回春堂制药公司合作,建立800亩药材基地,目前已签订协议,正在炼山整地。

  能为大多数人谋福利,我感到很充实,很幸福!

  刘元初原来在涟源市运输公司上班,月薪达5000元。去年冬,他辞职回到水平村,担任了村团支部副书记兼水平村种植业合作社副理事长,并承包了村里的休闲文化垂钓基地。

  刘元初说:想想李海,我不回家乡做点贡献,心里不安!

  水平村有好几位像刘元初这样的年轻人回到了村里,他们的理由是两个,一是为村里的发展前景所吸引,二是为李海所感动!

  说起李海为水平村所作的奉献,每个水平人心里都有本账。

  头3年,他没有一分钱工资,而为了修路,他从自己的积蓄中捐出了2万元,修文化楼,他又捐出了1万元,建金银花基地,他又是捐款5000元,2009年考上公务员后,头几个月工资他又拿出来买器材,为村里建起了广播站。为了村里的建设,他四处奔波,挫折委屈没少经历过。

  4年多来,李海凭着这种赤诚和锲而不舍,先后为村里争取了200多万元的资金和物资。同时,他还请回来了大量的政策、技术和人才支持。涟源、娄底两市农林、水利、科技等部门的领导来了。著名作家谭谈来了,欣然担任了村里的文化顾问;金银花专家王晓明博士和另外9位科技专家来了,以顾问的身份,助推水平科技兴村。

  4年,弹指一挥间,而对李海来说,是他人生4年最宝贵的青春。他把它全部洒在了这个远离闹市的偏远山村。几年来,一间斗室,一盏青灯,寂静的四周,永远忙不完的案头工作,成为他夜生活的全部。

  记者问这样的生活苦不苦,李海说:有时候跟一些同龄人比,心里也有些扰动,但想想乡亲们的信任和期盼,我又心定了。能为大多数人谋福利,我感到很充实,很幸福!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李海是2009年全省和全国四个大学生创业典型之一,今年又被评为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

  短评

  青春因选择而精彩

  南杨


  舍弃大都市的繁华,一头扎进偏远贫困的小山村,一呆就是4年多;凭着学识、执着和拼搏,带领乡亲们开拓进取,艰苦奋斗,把一个落后闭塞的穷村改造成欣欣向荣、充满希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李海这位当代大学生村官走出了精彩人生。

  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要有所作为,要有对那方土地和父老乡亲的深情厚爱,如此才能树立起庄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扎下根来,全身心地投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斗志,如此方能甘于淡泊,勇于吃苦和奉献。要善于发挥自己的智慧、学识和优长,在实践中积极进取、大胆开拓,最终把自己的所谋所为变成乡亲们的所思所盼。

  年轻人都有瑰丽的梦想。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自己人生的起点瞄向了农村,把干事创业的舞台放在了农村。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力量之源,新的希望所在,也是值得肯定、鼓励的当代大学生新的人生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