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楚州区大学生村官汤振创业实录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徐波 袁艳华

  淮安市楚州区茭陵乡茭陵村是苏北的一个普通村庄, 2009年7月,一则消息打破了这个小村庄的宁静。村里来了名大学生做村官,淳朴的村民都拥到村部迎接这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小伙子,唧唧喳喳的村民让本来就有点腼腆的汤振更加不好意思了。但从这一刻起,汤振已经打心眼里开始爱上了即将任职的村庄,爱上了这些热情可爱的村民们。

  经过短期调查,汤振了解到村民们的收入并不高,村里集体经济薄弱,不少的留守妇女因为要照顾家庭而不能外出打工挣钱,农闲时节只能打牌消遣时光。于是,汤振萌生了通过自己创业帮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赚钱的念头。说干就干,通过多方打听和实地考察,汤振最终选定了中国结和灯笼编织项目,这个项目技术难度低,产品易学易做,市场销路容易打开。汤振把自己的创业想法及打算向乡村两级领导进行了汇报,得到了他们大力支持。经过乡主要领导协调,村里将闲置的几间厂房无偿提供给汤振使用,接着汤振又从父母和亲戚朋友等处筹措近10万元启动资金购置了生产加工机器。为了缩减开支,整整一个星期,汤振自己动手对现有厂房进行整修。2009年9月1日,一台台生产机器被抬进了装修一新的厂房,并很快安装到位,汤振的淮安艺缘工艺品厂开始试生产了。在技术员的指导下,生产一切正常。但当技术员离开后,还没过磨合期的机器就开始向汤振发难了,一会这里坏掉一会那儿罢工的。技术员远在200多公里外的徐州,远水解不了近渴。汤振自己撸起袖子,拿起工具,对照着说明书,一边琢磨一边自行修理,很快他就掌握了机器原理结构,解决了加工时机器发生的问题。合格产品终于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了,接下来就是招工并组织村民生产了。

  当汤振的工艺品厂招工消息在村里传开时,村民们都觉得这个小伙子不过是一时兴起,做不长久,和他干没有什么保障,做了工又怕拿不到工钱,招工难就成了汤振创业路上的拦路虎。面对困难,汤振没有气馁,他带着编织材料逐家挨户上门现场手把手教授留守妇女们进行中国结的编织,并对加工后的产品及时回收并现场结算工钱。时间不长村里留守妇女发现即使是在家里也是可以做工赚钱,完全不耽误家务农活,汤主任是真心帮助大家增收致富的。这下不用动员,村里的妇女纷纷找到汤振,要求进厂做工,工厂生产步入了正轨,产量越来越高。由于手头没有固定的客户,如何把生产出来的产品卖出去又成了汤振考虑的头等大事,一有时间,汤振就跑到市区汇通批发市场、区里新桥批发市场和临近县批发市场推销他的产品。汤振的诚意、物美价廉的产品打动了一个又一个客户,工艺品厂接到了一笔又一笔订单。年前的一个多月,工人们每天都加工到夜里十二点。就是这样汤振的产品还是供不应求,春节前库存产品全部卖完。看着工人们从自己手里领走工资时脸上露出的笑容,听到客户满意的赞赏,汤振忘记了所有的疲惫与辛劳,更加坚定了自己创业富民,造福一方百姓的信念。

  年后,汤振的艺缘工艺品厂又新进了一批机器,虎年正月十六,随着一阵鞭炮的响起,扩张后的艺缘工艺厂又投入了生产。邻村很多留守妇女也闻讯找到汤振,但是报名的人太多,工厂规模实在有限,每每看到乡亲们离去时那失落的眼神,汤振的心里总觉得愧疚,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了帮助更多的村民寻找脱贫致富途径,汤振又投入了行动,他远赴浙江寻求老板洽谈新的业务。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成功地带回了汽车座垫编织加工订单,这也是采用手工编织加工的项目,按件计酬。大家还可以把编织材料带回家独立去做,没有厂房设备条件的限制,方便了更多村民进行生产加工。看到为乡亲做的这一切,汤振感到很开心。

  美丽的中国结,它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的一个侧面,它唤起人们许多美好的想象,它象征着热烈的情感,热情的期盼,热诚的信仰。它凝聚着一名大学生村官对农村这方土地的热爱,寄托着一个年轻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