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皋递进式培养助推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佚名

    为加快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2007年以来,如皋市先后分五批选聘了441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近5年来,如皋紧紧围绕打造实现“村村有”、打造“村村优”的目标,着力推动大学生村官创业、创新、创优。2010年,通过公推直选,全市345名在职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全部进入了村“两委”班子,其中,125人担任村党组织副书记以上职务,23人担任村“两委”一把手。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5人成功当选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69人考取各级公务员,30人被市镇事业单位录用。在今年乡镇党委换届选举中,又有10人进入了乡镇领导班子。

  一、背景及起因

  1.从人才智力资源流向方面看。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才流动方向是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从而致使农村人才日益匮乏。如何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如何组织一支扎根基层,勇于贡献,充满活力,“引得来、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具有如皋特色的农村人才队伍,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就是通过政策引导,助推大学生村官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扎根基层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服务农业,变传统的城乡单向人才流动为双向人才流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解决基层人才队伍的供求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

  2.从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看。近年来,如皋通过选派“第一书记”、“联助书记”等方式,全市的党组织书记的生机活力明显增强,整体结构有力新的变化。但总体看,这支队伍年龄老化、文化偏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缺乏优秀人才、缺乏骨干力量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我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大专以上者仅占39%,35岁以下的仅占15%。通过培养和选拔一批接受过完整的高层次学历教育、经受过农村基层磨练、具有很好的发展潜质的大学生“村官”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可以逐步实现“本土村干部”队伍年龄、学历、知识结构的“升级换代”,逐步形成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链。

  3.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看。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在农村、重点难点也在农村。今后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的黄金期,迈进基本现代化的决战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期,如何把握中央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的机遇改变农村贫穷、农业落后、农民艰辛的现状,关键问题就是要把大学生“村官”培养选拔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从而可以有力地把这样一支活跃在基层的年轻队伍活力和潜力激发出来;可以让他们利用专业特长和社会资源服务农村、致富农民;可以凭借他们自身学历高、眼界宽、资源广的优势,在推进镇、村招商引资、土地流转、新农村建设等中心工作上贡献力量,从而推动农村科学发展、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二、主要做法

  1.搭建工作平台,让大学生村官倾心融入农村。针对大学生村官面对基层艰苦的工作条件、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容易产生思想困惑的实际情况,我们构建了三大平台,让他们尽快度过“心理调适期”。一是建立学习培训平台。注重培训的全覆盖。全市在职在编的大学生“村官”已经全部纳入干部培训整体规划,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大学生“村官”素质提升的年度计划,确保全市大学生“村官”每年接受由组织部门统一组织的市级以上集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0天;接受各镇(区、园)自行组织的集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5天,培训费用由市、镇两级财政全额负担。近两年,我们分期分批组织113名大学生村官后备干部,到全市4家新型村干部实践锻炼基地进行56个学时的跟班学习。注重培训的针对性。重点围绕中央、省市领导的讲话精神,我市党代会、全委会、小康推进会精神,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高效农业三年“倍增”计划,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开设专题,举办全市大学生村官“头雁工程”培训班、科级党政后备干部培训班、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培训班。近两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大学生村官党政后备人才赴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江苏省华西村开展了实地培训,通过零距离感悟吴仁宝老书记带民致富的历程、零距离凝听农业部领导和专家学者的业务辅导,进一步提升能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建立多岗锻炼平台。将大学生村官安排到致富惠民、环境整治、信访维稳等重要岗位练兵,努力提升他们的执行能力、服务能力、协调能力、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将大学生村官全部与其他村干部一起分片、包组,通过全面推行和深化为农服务卡,组建“春之风”文工团演出,联合党群部门共同举办“村官大舞台、巾帼展风采”主题演讲比赛,开展扶贫攻坚奔小康等活动,引导他们聚焦发展、服务群众。全市共发放为农服务卡8万多张,大学生村官累计提供便民服务9500多人次,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6300多个,大学生村官结对帮扶的468户贫困家庭现已全部脱贫。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市大学生“村官”轮岗锻炼机制,加大跨镇(区、园)、跨村(社区)交流调整力度,对在同一镇(区、园)工作满三年的大学生“村官”,可根据其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环境、考核评价等情况,由市大学生“村官”管理办公室适时进行镇(区、园)间的交流调整,确保多岗锻炼,增长才干,近两年,我们结合新任大学生到村任职的分配,共调整近30余名老村官的跨岗交流。三是建立沟通服务平台。结合“大学生村官志愿服务月”活动,开展向张广秀同志学习活动,组织社会各界和大学生村官自发捐款20万元;建立了大学生村官爱心互助基金,着力为身陷困境的大学生村官提供援助。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全省率先开发“电子化管理、科学化考评”系统,专门开辟了村官日记子系统,搭建了一个“交流心得、学习经验、沟通思想、答疑解惑”的平台,目前已发表村官日记3600多篇,总访问量达到15万人次,市、镇领导经常实名跟帖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利用党建新农村频道、如皋党建网、大学生村官报,切实帮助解决大学生村官在学习、工作、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围绕如何强化培养,我市去年围绕如何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健康持续发展,专题召开全市大学生村官工作理论研讨会暨党建研究会年会,一批大学生村官撰写的有实践、有理论、有体会的文章脱颖而出,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对今后创新创优大学生村官工作点拨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2.开展创业竞赛,让大学生村官热心建设农村。始终把满足大学生村官发展需求作为工作的立足点,牢固树立“寄予事业是最大的关心、给予舞台是最大的支持”的观念。坚持以推进创业为切入点,促进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建功立业,努力在创业富民中成长成才。一是破解创业瓶颈。通过组织开展“激情创业,四比四看”活动,帮助提振创业信心;通过聘请专家量身定制4类10项89个创业项目、推介20个创业“金点子”,帮助提高创业成功率;建立了5000万元的创业授信额度、500万元的创业资本金贴息补助和300万元的风险补助基金,成立了19家土地股份合作社,不断破解要素瓶颈。目前,全市已有96人申请创业贷款1289万元,社会各界共帮助解决创业用地460亩,整合办公用房、工业园区厂房18000平方米,年减免租赁费用120多万元。二是创新创业模式。积极推广能人返乡式、园区带动式、专家引领式、基地辐射式等四种模式,鼓励“返乡能人+大学生村官”共同创业、抱团取火;打造“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创业联合体,确保创业效益最大化;助推与高校、科研院所、创业成功人士有效对接,兴建“校外园”、“院外园”、“园中园”,通过创业园这一载体,将创业园中的经验、信息带到所在村,带领村民致富。目前,我市正在创建大学生“村官”科技产业孵化园,将全市大学生“村官”已经创办或有意向创办科技型、服务外包型项目全部入园孵化,推动创业模式向信息型、科技型、集约型方向转变。三是完善推进机制。通过每月召开一次创业推进会、集中举行揭牌仪式、公布各镇自主创业人员占比排名,形成有效的倒逼机制。通过联合举办自主创业大赛、争创“创业示范点”、评比表彰“十佳创业明星”等方式,不断提高自主创业率。目前,全市已有305名大学生村官创办项目208个,注册资本达8600万元,吸纳劳动力3600余人,带动15000余名群众脱贫致富。如皋市委也因此被评为江苏省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先进集体,东陈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双群社区党总支书记戴峰被评为先进个人。

  3.探索成长规律,让大学生村官甘心扎根农村。为形成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基层选拔的导向,如皋努力构建帮带培养、选拔任用和成长发展等三大机制,积极探索大学生村官的成长规律。一是构建多元的帮带机制。通过分层、分级、分类组织实施结对帮带,促其悟真谛、增才干、长本领。市级层面由原市四套班子、原市级机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等老领导与挂职副镇长的大学生“村官”结对共建。镇级层面由各镇党委书记与其结对,重点进行指导、帮扶,帮助树立威信,教给工作方法,加强领导修养。村级层面开展了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与优秀大学生村官结对共建活动,突出“发展新产业、打造新环境、培育新农民、提升新本领、健全好机制、建设好班子”等“四新两好”的工作重点,促使老书记和新村官思想上相互鼓劲,工作上相互支持,能力上共同提升。对今后拟培养为处级和正科职后备干部的,将由市委常委与其进行点对点定向培养。二是构建动态的考核机制。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由全体大学生村官与市委组织部签订《创先争优“五比五争”竞赛活动目标考核责任书》,由各镇党委根据具体的岗位目标,对其进行考核考评,做到“查服务群众满意程度,查农民增收实现效果,查返乡能人创办产业,查惠民工程实施情况,查岗位责任考核位次”。每年开展一次“优秀大学生村官”评选,连续两年考核等次“优秀”的,适时重用或纳入后备干部库。对年终考核等次为“不合格”的或连续两年考核处于全镇末位的,由各镇办理解聘手续,坚决予以淘汰。三是构建开放的发展机制。实施“头雁工程”,全面推行“三推三考”,即:党员群众推荐、大学生村官互荐、党组织推荐,镇党委实施实绩考查、能力考察、公论考评,鼓励他们参加村两委会换届选举。结合村两委集中换届选举,通过广泛宣传,竞职演说,展示形象,公推直选,引导群众把注重实干、实绩明显、党员群众认可的大学生村官选进村 “两委”班子。推荐了25名综合素质好、议事能力强的大学生村官“一把手”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人选,激发了他们参政议政、干事创业的热情。创新实施“3112”培养工程,即:力争“十二五”期间,每村实现2名大学生村官,从大学生村官队伍中培养30名科级领导班子成员,100 名科级后备干部;100名村(社区)“两委”正职,200名村(社区)“两委”正职后备干部。根据年度考核情况,组织“一把手”村官竞选市、镇级领导岗位,特别优秀且担任乡镇正职两年以上的可按干部管理权限,推荐为处级后备干部并适时提拔重用;担任乡镇副职两年以上考核优秀的可提拔为乡镇正职;担任村(社区)两委“一把手”考核优秀的可提拔为乡镇副职。青年工作和妇女工作开展有特色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可提拔进入团委、妇联等党群部门领导岗位;对自主创办种、养殖业项目规模大、效益好、带民致富成效明显的优秀大学生村官,适时提拔进入涉农部门领导岗位。目前,我市已选拔了10名优秀大学生村官“一把手”进入科级领导班子。

  三、成效及启示

  通过递进式培养,助推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既有利于让学有所长、愿意献身基层的大学生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改变了农村人才单向流动的格局。多年来的农村人才向城市单向流动已经成为了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的重要原因。城乡间人才输送的单向流动让农村失去了致富能力强的领导者和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使农村的发展遇到了人才瓶颈。通过递进式培养,助推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形成人才流动的良性循环,为农村注入新鲜的血液和能量。从如皋的实践看,截止目前,如皋除因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和研究生离开岗位外,其余大学生村官全部坚守在村(社区)一线工作,调查显示,有98.2%的大学生村官愿意留在农村,有97.3%的村党组织书记认为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带来了知识,促进了农村思想观念的转变。

  2.加强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大学生村官文化层次高,知识面广、思想活跃,他们到农村工作后较好地发挥文字基础较好、现代化办公能力相对较强的优势,充分利用电脑等现代化管理工具,促进村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办公现代化。大学生村官带头创业、带民致富的生动实践带动了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创业富民。例如:东陈镇大学生村官戴峰开展泥鳅养殖,建立了泥鳅养殖合作社,目前,养殖园区已建成3个种苗基地、14个养殖池,带动80多户农户加盟养殖,增加农民收入60多万元,他本人也被提拔为东陈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双群社区党总支书记,并被表彰为江苏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先进个人。这样年轻群体的加入显然有助于改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结构。同时,如皋通过递进式培养,助推进入村“两委”班子,大学生村官也成为了乡镇以及国家各级公务员队伍的后备力量。2011年,如皋长江镇大学生村官钱学林以笔试、面试、总成绩三个第一的优异成绩通过了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公务员考试。

  3.推动了农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建设。通过递进式培养,助推进入村“两委”班子,大学生村官有的利用计算机等技术帮助农民推销产品,有的利用农业技术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既有效地盘活了人才资源,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契机。如,常青镇大学生村官黄宏佰,担任村党总支副书记后,牵头成立了如皋市信德兔业专业合作社,在不到2年的时间内,就带动308户农户加入獭兔养殖行列、增加农民收入1500多万元,实现了“创业”与“富民”的互动共进。他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如皋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青年创业明星,成为中组部二十个创业典型之一,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獭兔司令”。此外,大学生特有的热情和激情也带动了广大的农民群众,如大学生村官潘海燕针对敬老院老人专门设计了一套“夕阳红健身操”,组建了“夕阳红老年健身队”,促进了农村精神文化的发展。与之相应的是,村干部和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认可程度,如皋332个村的调查资料显示,有96.8%以上的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或基本满意,94.6%以上的村民认为大学生到村工作推动了农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