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大学生村官报考公务员遇冷
11个面向大学生村官招录的公务员岗位,竟有两个岗位因报名人数未满3人而未能开考。在江苏扬州,原本想象中应该“热门得不行”的公务员定向招录工作,如今却变得有些“冷清”。
公务员招考季节,以往本是扬州市委组织部青干处处长陆志林忙得焦头烂额的时节。按照以往惯例,这段时间,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人员的电话咨询一个接一个,“按道理,应该忙得不得了,因为很多人都想考公务员。”
而在今年的招考季节,他不得不拿起电话,主动给自己相熟的、平时表现不错的大学生村官打电话:“公务员定向招录的短信收到没有?有没有兴趣报考呢?”
电话那头,是2008年上岗的大学生村官、高邮市卸甲镇虎头村党支部副书记邹主东,他婉言谢绝了陆志林的好意:“我觉得在村里待着挺好的,没有必要再去挤这‘考公’的独木桥了。”
小邹此时尚不知道,今年的扬州公务员考试,对于大学生村官而言,早已谈不上“挤独木桥”了。
“170多名符合报名条件的、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只有大约50人报名这次定向招录考试。”撂下电话,陆志林算了算,只有约30%的服务期满大学生村官报考公务员,岗位的报名、录取比例约为5∶1,录取成功率为当地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的10倍。
几通电话打下来,陆志林心里暗暗高兴。在扬州的大学生村官心目中,公务员考录正从原来的“香饽饽”朝着“少人问津”的方向发展,“说明我们多年来对大学生村官的扶持起到了作用,有效果了。”
如果离开,“对不起组织部门,对不起老村支书,对不起自己的事业”
与那些毕业后无论如何都要“守”在城市的同学相比,如今,当年毅然决定回农村的郑福源的日子显然要“好过许多”。他现在是仪征市大仪镇路南村党委书记,手头有两个创业项目,一个是金针菇工厂化生产,一个是大棚蔬菜基地,年收入10万元起。
他用3个“对不起”来讲述自己未报考市直机关公务员的理由——“对不起组织部门,对不起老村支书,对不起自己的事业”。
3年的村官生涯,留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组织部门、村支书对自己的帮扶,点滴小事他都记在心头。
刚进村时,组织部门给每一名村官都配备了“5个1”硬件——一台笔记本电脑、一部电动车、一部手机、一间宿舍、一个大学生村官驿站,此外,还有两年免费上网服务。
“当时刚毕业,就算是考进外企的同学,也没见过这么好的待遇!”郑福源最喜欢“村官驿站”,那里有图书室、健身房、计算机室,还有带卫生间的标准间,“就在仪征市里,我们大学生村官常在那里聚会。”
紧接着,时值村两委班子换届,老村支书力挺他当村党委副书记。村支书向参与投票的80多位党员重点介绍了新来的郑福源。
郑福源是个能干的小伙子。在组织部门统一发起的大学生村官“百户调查”活动中,他主动与百余户村民建立联系,并撰写了民情日记和调查报告。村里那个过去戴着有色眼镜看郑福源的有钱人,在享受了他数十次无偿上门维修电脑的服务后,称赞说:“这种技术活儿,不是一般人能做的”;村里的老大妈、老大爷,常常能搭上郑福源的电瓶车去镇上买东西;还有那些来村部办事儿的村民,他们发现,把事儿交给郑福源总能得到“回音”:他能办的事儿会直接给你办妥,不能办的时候,会亲自带你去能办的部门办妥。
再后来,就是创业。创业过程中,小郑记得最多的不是多少“艰辛坎坷”,而是各方对他的“帮助扶持”。他心中有一本清晰的、接受帮扶的账本。创业初期,组织部门介绍了一个金针菇大户给他,指导他,并最终实现合伙;拿过若干次政府贴息的贷款,总计24万元,两年还清;大棚蔬菜基地起步时,农委资助了价值10万元的大棚;每月都有经组织部门介绍来的种养殖专家,上门进行技术指导;2009年年底死了一批西红柿苗,组织部门搭桥介绍了姚老师、萧老师前来帮忙,以优惠价卖了一部分蔬菜苗给他,还送了一部分苗子。
如今,3年服务期满后的郑福源,实在“不好意思”离开基层,“得了那么多帮扶,又夯实了自己的事业,为啥还要走?”
据悉,扬州1500余名大学生村官中,像郑福源一样形成一定规模创业者有287名,担任村、社区两委正职的有115人,9人进入乡镇两委班子。这些人中,绝大多数都是即将或已经服务期满的“老村官”,选择留在基层是他们不二的选择。
- 江苏省灌云县三名大学生村官 提拔为乡政府副乡长 (2009-10-19)
- 学习科学发展观 江苏金湖县大学生村官成为生力军 (2009-10-19)
- 江苏省泗阳县大学生“村官” 可以购买政策性住房 (2009-11-09)
- 江苏盐城市 开展大学生村官农业科技素质提升行动 (2009-11-17)
- 江苏省建湖钟庄镇积极探索村官管理新途径 (200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