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吴中区因人而异定制大学生村官培养菜单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内详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大学生村官工作起步较早,已累计选聘285名大学生村官,早早实现了“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该区结合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要求,依据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特长、职业追求,设计个性化成长路径,实施定向培养,着力将他们打造成服务发展型、创业富民型、社会管理型基层组织带头人,并从“四个环节”上进行有效帮带,提升了村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教育环节”促村官角色转换。该区坚持从加强教育培训入手,到村前,区委组织部实施岗前培训,依托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区委党校等平台,开展当地产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理论培训。到村后,各镇、街道开展“乡情培训”,重点帮助村官了解任职村的基本情况、发展思路。在具体工作中,村里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干部开展现场实训,手把手传授经验,帮助大学生村官掌握农村工作方法。截止目前,该区共举办大学生村官培训班53期、培训村官496人次。80后小伙子宋炜,被选聘到太湖孤岛三山村后,把“心”留在基层,通过几年努力,他和其他村干部一道,将该村打造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去年人均年纯收入突破2万余元。

  “管理环节”保证村官工作有序。大学生村官要想干得好,必先呆得住。为此,该区对大学生村官不是“一派了之”,而是“跟踪定位”服务。通过成立大学生村官管理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定期召开大学生村官座谈会,开展“面对面、心贴心”交流等活动,及时了解思想动态、工作进展,对大学生村官工作和生活上存在的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疏导。今年来共召开座谈会80多次,开展谈心谈话420多次,解决实际困难90多个。积极开展“离退休党员干部牵手大学生村官”主题实践活动,采取“思想上帮、工作中带、业务上传”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村官尽快熟悉基层工作情况,促进快速成长。建立大学生村官联谊会,定期出版村官读物《青春印记》,实现大学生村官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营造“比、学、帮”的良好氛围。

  “培养环节”为村官成才搭平台。该区开展大学生村官成才支持行动,为村官“腾位子”、“换位子”、“坐位子”。在人员选配上,结合大学生村官的个性特点、所学专业、兴趣爱好等,将他们分配到合适的村(社区)。在岗位设置上,除安排担任村书记助理和村主任助理外,还安排兼任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信息管理员等岗位。在工作安排上,给他们实质性分工,安排村官广泛参与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工作一线,让他们在全区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合作改革、农村集体经济企业和拆迁安置、矛盾排查、纠纷调处等各种急难险重岗位上扮演重要角色。在日常培养上,开展“红色接力棒”行动和“1+1”结对帮带,将对大学生村官帮传带与区、镇(街道)领导和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挂钩考核。

  “激励环节”提升村官工作干劲。该区灵活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如制定合理的待遇增长政策、开展优秀大学生村官评选活动等,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建功立业。

  “苏州市十大优秀大学生村官”沈和平,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社会管理型村官”。他管理的尹东安置小区有4000户拆迁户,房屋维修、环境卫生、邻里矛盾调解等各项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还帮助解决了30多名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如宋炜、沈和平一样,吴中区200多名大学生村官成为农村各项工作的生力军,有的运用所学知识给农民提供致富信息,有的创办创意开发生态休闲园、发展现代化大棚种植等富民项目,有的利用互联网等手段传授科技知识,推动农民学科学用科技等等,在服务农村和致富群众中实现了自身价值。截止目前,63名大学生村官转入镇、街道事业编制,56人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9人走上了科级领导岗位,擦亮了大学生村官的“吴中品牌”。

  本报通讯员 郁振红 陆健健

  本报记者 聂 伟

  下图为吴中区大学生村官开展户外拓展培训,以增强团队凝聚力。 祖炎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