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女大学生村官张希扎根基层的心路历程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刘安 何春燕 余波涛
  初见张希,22岁的她比起同龄人多出几分稳重和成熟。一年多的村官历练,张希已经完全融进了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谈论起来,一口一个"我哩村""我哩乡亲"。樟树市阁山镇韶塘村党支部副书记的角色,已完全融入了她的生活。这1年零3个月,张希走完了从一个城市女孩转变为大学生村官的心路历程。

  "走进群众心里,是当好村官的第一步"

  2010年9月,张希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担任樟树市阁山镇韶塘村村主任助理,开始了人生新的旅程。

  一直以来,人们都习惯把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称之为"天之骄子",但当"天之骄子"的张希走进农村,走向农民的时候,迎接她的是比之城里脏乱的环境、繁杂细碎的农村工作和村民们不信任的眼光。

  "一个城里妹子,娇生惯养的,到我哩乡下来,放得下这身?"村民们用质疑的眼光看着初来韶塘村的张希,"大学生么,都是高高在上,干不了什么实事。"

  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村民们生冷的态度,信心满满的张希就像瘪了的气球,失落感一下子就塞满了她想着作为、朝气蓬勃的心。身为村主任助理,张希却一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看着满身焦虑、无所适从的张希,年近花甲的村书记张进生语重声长地说:"想当好村官,先要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要把村里大小巨细变成一本书,吃进肚子里"。村支书的一席话,就像一盏明亮的灯,照亮了张希脚下的路。

  深夜反思,张希告诫自己"先做村民,再做村官"。她想着刚来韶塘村那晚,爸爸对自己说的话:"走进群众心里,是当好村官的第一步。"

  换下高跟鞋,退却脸上的距离感,张希开始了走家串户。"韶塘村有2641人,其中留守老人65人,留守儿童243人,外出务工人员577人……"这是张希通过挨家走访后了解到的第一手信息。沉下身子的张希,与韶塘村的群众打成一片,碰上了大妈唠嗑几句,遇上了大叔闲聊一会。哪家生活有困难,哪家孩子在上学,哪家还有剩余劳动力等等,张希都一一记在自己随身携带的"村情记事本"上。

  几个月来,张希天天在村里转悠,挨家挨户走访、宣传惠农政策、提供各类技术咨询……帮陈大妈送计生奖励、给养猪的老张上门推荐《养猪大全》、帮高考完的三妹子网上填报志愿……这些琐碎劳神的事情,张希是跑细了腿,磨穿了鞋,可张希做得很开心。

  看着自家娃儿般的张希,每天随和热情的笑脸和走东家串西家的身影,韶塘村的村民们不再客套地称呼她为"张助理",而是亲切地喊她"张妹子"。

  表现优异的张希,不仅得到了韶塘村民的认可,还得到了荣誉的肯定。在2010年度的年度考核中,张希被评为优秀,2011年10月,还作为江西省唯一女大学生村官代表、宜春市唯一大学生村官代表参加第十一届全国"村长"论坛,并增选为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执行委员会委员。

  "要为百姓多做实事,才能对得起村官这个称呼"

  农村工作既有琐碎复杂的一面,也有富于创造性的一面。融进到韶塘村这块土地的张希,看到朴素真挚的村民和这片宽广的大地,心潮澎湃起来。如何尽自己的所能多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是张希工作以来整日思考的问题。

  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思考,张希确定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就是要全身心投入工作,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自己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尺。为此,张希经常暗暗告诫自己:"要为百姓多做实事,才能对得起村官这个称呼"。这句勉励的话,成了张希前行的无穷力量。

  2011年8月,张希从网上得知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汽车报社、中国汽车新闻工作者协会、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起"溪·桥"拍客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将得到为家乡援建便民桥的机会。看到这信息,张希立刻眼前一亮,全身的细胞都兴奋了起来。张希的眼前,浮现出了皮家村小组的皮家石板桥。这座始建于1954年的石板桥,由八块石板和部分砖块搭建而成,两头连接着380余亩耕田、700余亩旱地,是韶塘向上小学及韶塘幼儿园、韶塘村村民赶集、种田的必经路。由于年岁久远,加上桥体脆弱,这座村民心中的"希望之桥"变成了"危险之路",而村里又无足够的资金修建。

  想到这,张希的心不由地紧了紧,为村民们修座致富桥的决心更加坚定。明知道参赛作品多、希望小,但心里装着韶塘村民的张希,不肯放弃这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

  为了能让作品获得组委会和广大网友的认可,张希不辞辛劳,一趟趟地往皮家石板桥跑。查看、测量,多角度地拍摄图片,按要求认真撰写文字。想着要做事就做好的张希,还特地邀请城市规划专业出身的三支一扶大学生熊慧华画出详细的平面示意图。张希将作品定名为《年轻的爱》,折射出她对韶塘这块土地的一片深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希创作的作品《年轻的爱》,最终从200余幅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头冠。皮家石板桥改头换面了,危桥变成了致富桥。看到张希,当地干部群众竖着拇指夸赞:"张妹子硬是恰架,这么多年都没人能办成的事,她一个女娃村官干成了!"

  张希的先进事迹不禁走远,大学生村官报、大江网、江西文明网、赣西晚报、樟树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先后进行了翔实报道。张希,成为了大学生村官的一面旗帜。

  "不想方设法带领村民致富,要我们大学生村官有什么用"

  得到了村民的拥护,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张希并不满足,她心里的希翼之火始终在熊熊燃烧。"不想方设法带领村民致富,要我们大学生村官有什么用",张希心里这样想着,也是这样做的。

  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是农村工作最实际的内容。为了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在领导和同事们的鼓励和支持下,张希开始探索带领村民致富的新途径。

  樟树市是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中国药都,天然的"中药材资源宝库"之一,享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中药材种植市场更是潜力巨大。2010年底,张希在了解到樟树市天翔药业自2004年建立吴茱萸、黄栀子种植基地起连年亏损的情况后,她独自一人跑到公司基地进行实地考察。通过细致周密的考察,张希发现天翔药业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种植作物单一、缺乏技术指导以及药材市场价格波动大。

  为了扭转该公司频临破产的局面,在征得公司老总同意后,张希从农技部门请来了种植专家,对吴茱萸和黄栀子进行枝叶修剪、安装防虫灯,并请专家现场举办培训班,提高基地人员的栽培技术。同时,根据该基地地形,张希请来畜牧专家对"猪-鱼"循环养殖进行可行性分析,组织公司干部及当地村民前往福建实地参观学习,鼓励天翔公司投资15万元建起养猪场,投资10万承包10余亩鱼塘搞起了鱼苗养殖,形成了"猪-鱼"循环养殖体系。考虑到基地的长远规划,在专家的指导下,选择引进10亩雷公竹、5000株樟树苗和10000株桂花苗来发展持续经济,春天卖竹笋,夏秋冬可将苗木销至福建等地作为景观带,确保了该基地全年能有稳定资金收入。为了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张希不惜余力协调天翔公司加入了三皇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成为其中骨干成员。

  用汗水耕耘,才会有收获的秋天。在张希的不懈努力下,2011年,天翔公司吴茱萸、黄栀子在全国药材市场低迷情况下保本;"养猪-鱼"模式收入近50万;雷公竹及树苗收入10万余元,为当地200余村民人均增收500元。也因此,张希被天翔公司聘请为技术顾问。

  做为一名大学生,张希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把手教村民操作电脑,从"农家书屋"里为村民挑选养猪养鸡、科学种田方面的书籍,让大家获取各项致富信息,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让致富信息在村民中真正畅通起来,为农民朋友打开一扇又一扇致富之窗。

  "心态平和、踏实勤奋、面对现实、笑看人生",这是早在大学时期张希给自己定下的人生信念,也是她一直以来工作、学习、生活的信念。

  农村任职一年多,张希黑了瘦了,可她不悔。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和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起了良好的村官形象;她用一张小小的村官名片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架起了与村民之间的桥梁,温暖了与村民之间"亲和"的纽带。她不忘组织的重托,真心扎根基层,热忱为民办事,深得村民的赞许和组织的肯定。党中央对大学生村官能"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的殷切希望,在张希的身上正熠熠生辉。

  2011年村党组织换届,当选为韶塘村党支部副书记后,张希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村民服务的路更长了。但她坚定自己心中的梦想,依然微笑着面对未来,她要把年轻的爱撒播在广袤的土地上,让青春在泥土中闪光;她要让年轻的步伐从农村开始,把丰收的脚印一步一步向着远方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