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态开放思维改善公务员选拔制度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佚名
    近日召开的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管理工作会议透露出了未来完善公务员制度的主要方向,即今后我国将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公务员制度。

  根据会议的相关信息,公务员选拔看重基层经验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入门遴选,即招录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人进入公务员队伍。二是内部选拔,积极推动上级机关面向下级机关和基层一线遴选优秀公务员,把政治素质好、工作业绩突出、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群众公认的基层优秀人才选拔到上级机关。

  西方文官制度一直以来都在探讨的终极命题就是公务员系统的效率。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我们的公务员系统不仅需要效率,还需要一定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操。

  以往的公务员报考主体以大学毕业生为主,在目前就业形势依旧严峻的情况下,报考国家公务员仍是很多大学毕业生心中极度渴望的职业选择,在很多人心中,公务员首先是一种职业。这与中国的现实需求存在一定距离,因为中国还需要公务员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和使命感。这成为完善公务员制度的难点之一,不过,执政党明智地进行了一些制度创新,比如,鼓励大学毕业生去基层做“村官”;决定加大从基层选拔公务员的力度。这些制度安排遵循着一种动态的自上而下、同时自下而上的开放思维,其目的均是让公务员与基层发生更多的互动。有了更多基层经验的公务员,更能了解民间疾苦,这将会带给他们更多政治责任感。

  这些制度安排所带来的影响还不止于改进公务员制度,它也进一步扩大了执政党的合法性。执政党不断地加强与民众的互动,这是扩大执政合法性的根本所在,也完全符合执政党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十二五规划的重头戏是政府转型,即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这个方向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服务并不完全是建构性思维就能够解决的事情,服务的内容具体是什么,应该充分考虑到民间的现实需要。唯有通过广泛地与基层互动,在互动中了解基层疾苦,才能恰如其分地服务民众。

  现代政治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就是,普通民众的利益诉求如何顺利地进入政府决策过程,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系统需具有一定开放性,它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系统通过不断的输入、输出、反馈、再输入过程来进行决策。这里“输入”的内容就是指普通民众和利益群体的现实需求和利益表达,“输出”的则是经过了权衡的决策。

  尽管中国与西方的具体情况不同,但是在决策过程中,需要基层信息有效地传递到决策系统中,这一点是相通的。否则,决策将可能不符合实际、并因合法性不足而难以执行。在中国这样一个面临艰巨转型任务的时点上,梳理各种利益分化具有现实的紧迫性,而经过了大量对基层信息的了解之后,决策更有可能贴近实际,在执行中也更具有合法性。事实上,执政党也正在通过多种途径来扩大与民众和基层的良性互动。全国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近日正式开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向全国100万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发出了问候短信。的确,现实中一些基层干部发挥了极大作用(比如安徽小岗村的沈浩书记),他们所发挥的正面影响增强了各界对基层工作者角色的信心。公务员制度的此项改革应该会取得良好效果。

  无疑,这种遴选基层经验的人进入公务员序列,是适应中国实际的一种现实选择。但在未来,我们还需不断优化公务员制度,不完全将善政希望寄托于具体的基层干部,而是寄望于以良好的制度安排达到高效决策和满意的行政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