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何建兵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从2008年开始,将用5年时间招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项举措,既是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历史选择,又是培养造就党政后备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还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来说,能够到村任职,切实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更是巨大的挑战。但从当前“大学生村官”任职的情况来看,面临的各种问题制约了他们作用的发挥,能否实现选聘初衷,就要看问题解决的如何了。

  一、“大学生村官”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上面临的问题:

  1、“大学生村官”面临对实行村官计划这一政策的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推行村官计划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缓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满足国家就业政策的短期需要?还是真正出于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考虑,促进城乡一体化,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需求?或是为了培养造就党政后备干部队伍?如果不是从长远的、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和落实这一政策,那么就很有可能与我们过去的某些政策执行结果一样,演变为地方政府一次迎合中央政策导向的短期“运动”。这种对实行政策目标的不明确,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村官”在这一岗位上的困惑和迷茫。事实上,先期试点的地方已经暴露出许多问题,有的地方已经宣告失败,搞不下去了,其根本原因就是,当初试点的时候没有长期打算,目标不明确,政策执行一段时间后矛盾必然集中爆发,搞不下去也就不奇怪了。

  2、“大学生村官”面临政策制定者对政策执行的可能结果估计不足的问题。政策制定者在决定实行这一政策时,可能主观地想象:因为农村缺人才,所以“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就必然受欢迎、必然大有作为;因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所以“大学生村官”必然珍惜到村任职的机会、不当逃兵;因为“大学生村官”是知识分子,所以必然学以致用、如鱼得水等等。事实上,在试点实践中,所有这些“不该”发生的事情都已经发生了。也正是由于政策制定者对这些问题的发生估计不足,结果当这些问题发生后,也就只能听之任之、“顺其自然”,一些地方的试点就是这样“无疾而终”,最终走向失败的。由于“大学生村官”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所以出现了政策制定者与政策享受者思想不一致的现状,萌发了一些问题的发生。

  3、“大学生村官”面临期满后相关政策难以落实的问题。中组部提出五年选派十万村官,为我国未来的基层干部队伍贮备人力,但中编办却又规定五年内不进人,又把这条路给堵了,中组部与中编委应该进行综合协调,不能不同部门出台的政策在基层却相互打架;另外,政府允诺“大学生村官”日后可以优先进入公务员系统,但面对当前已经人满为患的行政系统,这无疑加剧了本已艰难进行中的行政人事制度改革的困难;对于优惠政策的另一重要砝码“研究生考试加分”,即使如愿考上研究生,也无非是再次回到了两三年后毕业、就业困境的怪圈中去,情况并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出台的这些政策来看,“大学生村官”计划无疑扮演着一个应急或缓冲的政策角色。面对难以落实的相关政策,又无疑给“大学生村官”心理上造成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了他们在基层工作的开展。

  (二)、自身面临的问题:

  1、“大学生村官”面临自身思想上的“扎根”问题。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大体可以归结为三类:一是当前严峻就业压力下的被迫选择;二是“村官”优惠条件的客观吸引,如优先录用公务员、考研加分等;三是个人主观上的意愿。据一项调查表明,57%的人认为当“村官”是就业压力下的选择;17%的人当“村官”是把农村当作磨练自己的舞台,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扎根农村的占26%。因此,大多数村官走上这一岗位的初衷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并不是真正的热爱与投身,即便是将来愿意留在基层,恐怕也是“情非得已”,所以,怎样让这一部分村官既来之,则安之,想方设法扭转他们的心态,是相关部门今后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2、“大学生村官”面临自身身份界定的问题。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了村民委员会的产生方式和候选人范围,“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学生担任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一般他们都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等职务,有些地方还将招聘的“大学生村官”直接任命为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支部委员,这又显然是与当前法律相违背的,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支部委员会选出来的书记、副书记,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 ;还有一些地方把招聘的“村官”确定为村民委员会干部候选人或直接任命为村干部的做法也是不符合有关规定的。因此,“大学生村官”在法律上处于“非官、非农”的尴尬处境,加上现有的户籍限制,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村官”身份的两难。“大学生村官”既不属于乡镇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大多又不是村委会成员,这种身份上的两难,非常不利于“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

  3、“大学生村官”面临自身专业和能力与农村真正需要的人才不相适应的问题。在村官招录时,一般都不限定专业要求,当然,对专业做限定,对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不公。据某地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干部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有4%,该调查指出,“大学生村官”的知识背景与农村实际还有很大距离;加之,大学生没有基层经验和经历,他们不明白群众真正需要什么,他们的认定和群众的真正需要又存在很大距离。当然,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对群众的需要,哪怕是很小的需要,或许也很难帮助满足。

  4、“大学生村官”面临自身工作难有作为的问题。大学生村官的尴尬身份,使得这些涉世不深,经验不足的大学生“助理”们,很难融入当地环境,在当前环境下,大学生村官只能干些辅助工作,成了村干部或两委班子的“勤务兵”。有事找“村官”,不是群众的呼声,而成了村干部的口号,有了这样一个村官,切实减轻了他们的工作任务,符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成天帮助他们做自己分内的“杂务”,根本顾不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加之,他们这些所谓的‘村官’,并不是真正的干部,对其他村干部没有约束力,即便政府给的“官”大,资格也不如人家老,因此,他们没有资格在决策层里或重大事情上拥有发言权。再者,仅仅两年的时间,既要熟悉环境,还要做一些来自各方交给的不是工作的工作任务,又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做些实际和能令群众认可的事,从而为顺利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岗位打下基础,这一切何谈容易,这就注定了“大学生村官”始终难以进入村里的决策层; 农村需要的是真正愿意扎根的干部,农民渴望的是真心带领他们致富的领头人,对于“见多识广”的农村干部和村民们来说,早已对驻村、驻队、挂职等概念有些麻木,何谈会信服一位“乳臭未干”的大学生做自己的领头人。还有一些“大学生村官”经常被乡镇政府以各种各样的名义从村里“借调”出去,有人甚至一年到头都在乡镇政府的办公室,更谈不上为村里发展有所作为了。

  5、“大学生村官”面临自身能力上的“提高”问题。大学生村官虽然具备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但缺乏与职位相适应的社会知识、实践经验。他们普遍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组织管理经验。同时大学生村官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为此,如何弥补这些不足,尽快提高大学生村干部的自身素质和实践经验,就显得非常必要。

  二、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对策:

  1、明确政策目标,完善政策措施。政策目标不明是任何政策的大忌,对于村官计划这一政策来说,就是要兼顾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其短期目标就是要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而其长期目标则是要服务于我国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当前最要紧的是,要使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此项政策的战略意义,明确政策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克服短期行为。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完善政策措施也就有了方向,具体地讲,不仅要考虑怎样使大学生下乡,而且要考虑大学生下乡后怎么办,另外要完善期满政策,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看不到前途和出路的工作,谁都不会全身心的投入;思想上的困惑和对未来的迷茫,更不利于他们工作的开展,换来的也只能是“身在基层出没,心在另谋出路”。

  2、明确岗位身份,完善工作职责。要让“大学生村官”成为真正的官,发挥决策作用,就必须给其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必要时,要对相关法律法规予以修改,不能让他们有名无份,名存实亡,成为村部里的摆设。这就要求上级组织要做大学生村官的后盾,充分保障他们手中权力的发挥,没有权力,没有发言和决策的权力,即便再合理、科学的意见和建议,也不会有人去落实和执行,何谈有所作为?再者,要尽快让他们担任“实”职,大胆的让他们去做一些实质性的工作,明确他们的工作任务和职责,给他们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

  3、明确期满出路,完善政策落实。相关部门制定的大学生村官期满政策,对他们将来的出路并不能给予很好的明确,这就使得他们心存忧虑,不能安心于投身基层的岗位,存在着:“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现实问题。两年后可能存在的再次工作抉择,也给他们在工作中思想上巨大的精神压力;加之,各地政策的不同和优劣,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村官对现实存在不满情绪,影响了工作的开展。这就要求我们要给他们对未来的稳定预期,以便能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特别是在将来可进入村两委班子这一政策上,既要本着年轻化的原则,积极鼓励、支持他们参选,尽快进入决策层,又要建立村干部的正常退出机制,多腾出些位子,为他们的成长开辟“绿色通道”,想方设法让他们获得选举成功。同时, 对任期内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续聘。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政府应推出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及其他有关方面,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工作“村官”创业基金、加大贷款额度,放宽借款期限,着力支持他们干事创业、举办农村建设论坛等,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支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为“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拓展渠道。同时,充分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保证长期稳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农村。

  4、明确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系。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大局,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制度系统化建设工作。其一,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抽调精兵强将充实管理力量;其二,通过完善制度,建立选聘、培养、管理、使用、帮扶、监督、考核等覆盖“大学生村官”工作各个环节的长效机制。选定村级、乡镇或相关组织部门的领导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对象,对他们的工作给予经常性的指导,给领导压担子,限定一定时间内的培养目标,把村官的成长和领导的培养结合起来;其三,充分发挥乡镇以及相关部门的作用,强化经常性的业务培训与指导,着实提高大学生村官各方面的能力,通过培训,丰富他们的业务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增强服务能力;其四,建立大学生村官人事、组织、财政、科技、农业、经济等多部门协调支持政策制度,形成多部门参与支持发展态势。

  灵武市郝家桥崔渠口村大学生村官何建兵

  2009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