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逾八成大学生村官不后悔当初选择
南开大学5名学生实施的一项涉及575人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认为当村官的经历使自己的能力素质得到提高;当被问及“是否后悔做村官”时,81.91%的受访者选择“不后悔”,明确表示“后悔”的有9人,约占1.57%。
这项调查是由南开大学经济系三年级本科生王卓、陈坚、秦碧珺、何楠、张鑫完成的,他们得到了该校滨海开发研究院周立群教授和刘洪银博士的指导。周立群告诉记者,调查报告已经上报给天津市委。
2008年,我国全面启动选聘大学生村官。2010年,中组部下发通知,明确2008年至2012年中央财政补助的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名额由原定的10万名增至20万名。
负责天津大学生村官调查的南开大学经济系学生王卓说,这项政策关系到大学生就业和新农村建设,既与同学们的切身利益相关,又是社会热点。因此,这个5人小组决定走访那些跟自己年龄相仿的村官,了解政策的实施情况。
2008年~2010年,天津市累计选聘962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分布在12个涉农区县。2010年7月至12月,在天津市委组织部的帮助下,调查小组与这些村官取得了联系,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575份。他们还与135名村官和村两委干部进行了座谈,并对40余名村民作了入户访谈。
根据调查,93.56%的村官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感到满意,83.65%的业已卸任的村官认为这段经历是愉快的。81.04%的村官认为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另有17.57%的村官认为“有所提高”。
“一开始,我们觉得村官怎么都做这么琐碎的工作。”王卓说。调查组起初有些诧异,93.22%的村官日常工作主要是会议记录、档案管理等文秘性工作,认为日常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或联系不密切的占72.7%。当村民们遇上法律纠纷,甚至机械出了故障,都会请大学生村官去解决。一些受访者说,刚到村官岗位时,立即“傻眼”了,觉得工作太琐碎、太繁杂。
调查显示,有30.26%的村官能真正参与村务决策和产业发展的实际工作,有23.56%的村官认为能利用自身所学服务新农村建设,大部分人认为自己的专业无用武之地。
调查还发现,大学生村官对国情、乡情、民情,尤其是农村实际情况的了解加深了。77.22%的受访大学生村官每周至少走访一次村民;81.91%的大学生村官表示,农村较为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助于自己理性面对今后的职业规划。
这项调查发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部分村官产生了“政策依赖”。调查报告指出,“村官政策”的初衷是让优秀大学生在农村基层锻炼成长,并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但有的媒体宣传村官是公务员的预备队或跳板,部分学生曲解了政策原意,对“村官政策”产生过高的心理预期,希望以此为契机获得进入公务员系列或体制内单位的优惠政策。
根据调查,两年任满后希望考取公务员、选调生、事业编制的村官分别为27.00%、23.60%、21.82%,合计达到72.42%,而选择自主创业和自行择业的分别占5.52%和3.87%。课题组认为,这种以村官角色为跳板谋求公务员之路的过高预期和政策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村官政策的初衷。
王卓说:“给我印象深的是,他们对自己的出路不是很明晰。两年任职期满后,到底该做什么,他们比较迷茫。”
根据调查结果,南开大学学生课题组提出了多项建议。他们建议政府部门稳步推进原籍生政策,鼓励大学生回原籍做村官;制定创业激励政策,鼓励村官留在农村发展;探索“老带新”和“高校回炉”等培训方式,在新、老村官之间、村官与高校之间建立培训机制。他们还建议推广“广义村官”理念,让村官职能从村干部拓展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所有岗位,不仅选聘大学生担任村主任或村支书助理,还引导他们开办农村培训机构、组建专业经济协会、投身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等,拓宽村官的角色和职能。(记者张国)
- 大学生村官真实生存现状调查: 到底面临哪些问题 (2009-12-03)
- 大学生村官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者 (2010-07-06)
- 论述:调整大学生村官政策保证长期稳定实施 (2011-03-10)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进行大学生村官调研 (2011-08-29)
- 中组部关于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调研报告 (2012-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