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河曲县探索培养大学生村官新模式
人生如棋,人如棋子。坨坨圆木,刻上“帅”便能雄居九宫,写成“卒”就是普通一员。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 “村官”犹如一块璞玉,如何雕琢,至关重要。
选拔优秀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和社区任职,其意义决不仅限于缓解就业压力,“把中国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放到农村锻炼,使其了解国情,熟悉农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致富带头人,为农村干部升级换代提供人才储备。20年后看大学生"村官",他们中的佼佼者定会脱颖而出,成长为有理论、有实践、熟知国情的县长、市长乃至省长。”这是有识之士的战略谋划,也是选聘优秀大学生“村官”的深层用意。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河曲县倾注大量心血,对大学生“村官”从严管理,立体帮扶,大胆使用。他们的经验已在忻州市推广,并受到省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
不了解农村,就无法了解农民;不了解农民,就不能透彻了解国情
“三门”干部(家门、校门、机关门)、“空降兵”(没有基层经历,上级机关下派的干部)因缺乏基层历练,在处理群众问题和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政策中,已暴露出自身经历的“短板”。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一半还多,新农村建设固然需要资金,但比资金更短缺的是人才。艰苦环境的磨炼是人生难得的财富,在蜜罐里长大的80后、90后,到农村历练是成就事业的需要。
农田到户,大学生“村官”去了能干啥?这是记者的疑问,也是众人的不解。
土地到户不假,但基层政权仍在。无论是村级事务管理,还是引领、示范村民致富,农村“两委”班子有大量工作要做。实践证明,哪个村“当家人”过硬,致富的步子就快。选好致富带头人,在新农村建设中至关重要。
大学生“村官”选聘结束后,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几年来,作为大学生“村官”的管理部门,各级组织部门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其中,河曲县用“民情日记”解决“下得去”的问题,办法简单,效果不错。
当好“村官”,第一课就要住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
“传闻有些大学生"村官"光拿工资不到岗,河曲如何破解这道难题?”
河曲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志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他们用民情日记解决大学生“村官”“下得去”的问题。在大学生“村官”赴任之初,人手一本民情日记,把自己在村里开展工作的情况逐日记录下来。为防止作假,要求当事人或村干部签字,县委组织部定期检查,并以此作为发放工资和年度考核的依据。
眼见为实。记者查看了几十本民情日记,每篇日记就是他们昨天工作的见证。透过字里行间的柴米油盐、春播秋收,我们看到大学生“村官”在融村之路中的探索与苦闷、憧憬与喜悦,见证了他们由幼稚迈向成熟的心路历程。
张松蓬是巡镇镇上庄村的主任助理,到任之初,为尽早熟悉村情,恨不得一夜之间就和村民打成一片,可村民反应冷淡,对他这个外来户有种本能的排斥。小伙子并不气馁,求助村党支书和村委会主任,请他们带着自己挨户走访。半年过去了,转眼到了春播季节,张松蓬得知有5户村民连化肥都买不起,就用自己不高的工资,花2000元购买了2吨化肥,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张松蓬的诚心,逐渐被乡亲们接纳。
女“村官”张琳文笔优美,日记中的人物鲜活生动。2008年,县里开通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在网上享受专家的指导,实现科学种田。可谁知,在“农党网”开通之初,大部分村民根本不沾网站的边。为了动员村民观看,她几次让人气哭,直到把刚小子动员出来,情况才慢慢有了好转。
刚小子夫妻二人是马束坪村勤恳劳作的典型,可老天偏偏不遂人愿,种地地被水冲,养猪猪得疫病。教训使刚小子明白,不懂科学知识难以致富。在张琳的动员下,他第一个来到放映室,在“农党网”上学会了种植脱毒马铃薯,收益翻番。后来又养了20多头猪,个个膘肥体壮。在刚小子的示范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才走近“农党网”。
正是在这种农村琐事中,大学生“村官”凭着自己的坚持和韧劲,用诚心和善意,拉近了和村民的距离,获得了他们的信任。
河曲县也用小日记,破解了“下不去”的大难题。
结对帮带,尝试创业艰辛;特长引导,打造自身优势
“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动地球。”
年轻人不乏创业激情和勇气,他们有胆识、敢创新,但缺经验、缺资金。对多数大学生“村官”而言,他们稚嫩的肩膀,还不足以独自挑起创业的重任。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河曲县委组织部调动起全县资源,全方位帮扶“村官”创业。用他们的话说,民情日记解决“下得去”,立体帮扶解决“干得好”。
帮扶形式多种多样,有“结对帮带”“创业帮扶”“团队创业”等等,总之,只要政策允许,河曲县要人出人,要钱帮钱,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大开绿灯。
河曲的思路是:让大学生“村官”在创业中成长,为乡亲们致富趟条路;同时,在创业中发现人才,为党的事业培养接班人。
单寨乡是农业乡,土豆是主产,乡党委提出“产业兴乡,土豆富民”的思路,打算在全乡推广脱毒马铃薯。但脱毒马铃薯的原种只有拇指盖大小,像土豆上长出的小瘤瘤,村民不接受这种“怪胎”。乡党委书记找到胡家坪村村委会副主任杨瑞东,想让他这个大学生“村官”带个头。
2009年5月,杨瑞东领命。在县乡村多方人士的帮扶下,他参观学习、调选优种、动手试验,在2亩地里试种了22个品种。在村党支书手把手的调教下,试验非常成功,证实东北白、2191两个品种适合高山地种植,亩产竟然达到了2000公斤,比传统种植的品种整整翻了一倍!
村民看着眼馋了,第二年不用动员,全村种了400多亩,今年扩大到800多亩。
单寨乡紫河村大学生“村官”胡燕锋是个有经济头脑的年轻人,在方方面面的帮扶下,他吸收了5家农户,成立了“仓廪实地种植专业合作社”,当起了名副其实的农村经纪人。2008年,他整合周边村资源,在江浙一带形成自己的马铃薯销售网络,前后外销马铃薯5000多吨,占全县的60%-70%。胡燕锋还做起了普通农村经纪人不会的互联网销售,占到总销量的20%以上。
像这样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团队,河曲县已有许多。看到这些孩子们如此出息,许多地方争着抢着想要。最近神华集团招工,点名只要大学生“村官”,河曲县一次就有18人考中。
委以重任,打造主干团队;悉心栽培,“村官”初试身手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一千个昼夜,我走出了好远,蓦然回首,乡亲们那一张张或期盼、或赞许、或埋怨的脸庞,都已成为我前行的动力。”这是单寨乡马束坪村党支部书记、女“村官”张琳写在创业笔记扉页上的话。
张琳是幸运的,像她一样担任村企“主干”的大学生“村官”河曲县有32人,这意味着他们已进入大学生“村官”的重点班。
这些不到三十岁的学生娃,能够挑起这副重担吗?对多数大学生“村官”来说,没人帮扶,起步之初未必完全胜任。为什么要花费大量心血培养大学生“村官”?这是党的事业的需要,也是对“村官”本人负责。年轻人需要到农村历练,接班人需要在 “主干”岗位上快速成长。
重点班就要重点培养,为此,河曲县实行“大手”牵“小手”的班主任负责制,初步验证,运行良好。
班主任负责制是借鉴了学校的管理经验,凡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的,由一位德高望众的离退休老干部任班主任,县乡干部数人担任辅导员和联络员,组成一个主干团队,为村里发展献计出力。老干部有时间、有经验、有人脉,大学生“村官”有知识、有精力、有闯劲,老少结合,相得益彰。
采访中,我们在马束坪村见到了76岁的河曲县原县长刘三虎,这次牵手活动中,他担任马束坪村主干团队的班主任,和他牵手的是该村党支书兼村委会主任张琳。
刘三虎在河曲曾任十年县长,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了如指掌。牵手当天,老县长就与张琳达成试种草木犀的意向,想为发展生态农业探条路。老县长让一位农户试种了8亩草木犀,并自掏腰包500元给他作试验费。目前,试验已初获成功。
经过“主干”岗位的历练,一些大学生“村官”已崭露头角,沙坪乡前麻地沟村党支书兼村委会主任王志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2008年4月,25岁的大学生“村官”王志刚以代理村党支书的身份来到前麻地沟村。临行前乡干部告诉他,这是个典型的“煤炭村”,因煤产生的干群矛盾十分尖锐,村干部相继辞职,村“两委”班子彻底瘫痪。乡干部叮咛他,先进村看看,实在不行赶紧往外跑。谁都没想到,王志刚到任当晚就召开村民大会,倾听村民的意见建议,寻找问题的症结。他将其归纳为“两个问题”“一个矛盾”,即“因村集体账务不清导致村务不公开问题”“因采煤引起的村民耕地塌陷问题”以及“村与煤矿之间的利益补偿不能平衡的矛盾”。
为解决村里矛盾,他将自己的调查结果形成了上万字的调查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征得乡党委的支持。随后,公布账目、清理遗留、解决问题、建章立制,采煤引起的土地塌陷问题也达成补偿协议。
矛盾的圆满化解,令村民对王志刚刮目相看,2008年村“两委”换届,他成为村里不二人选。在今年的市县换届中,王志刚当选为忻州市政协委员和河曲县政协常委。
大学生“村官”工作是一项新事业,许多问题还在探索和规范中,要让大学生“村官”真正“下得去”“干得好”“流得动”,既需要智慧,更需要管理者付出爱心和汗水。河曲县从严管理、立体帮扶、大胆使用的大学生“村官”管理模式,有创新,可操作,值得借鉴。
20年后看“村官”,希望能给世人带来惊喜!
- 山西省沁源县学习实践活动 大学生“村官”显身手 (2009-11-03)
- 增强基层意识 山西蒲县让大学生村官在磨砺中成长 (2009-11-16)
- 山西省永济六名大学生村官扎根田野矢志创业 (2011-05-17)
- 山西省153名大学生村官 县乡换届中脱颖而出 (2011-07-14)
- 山西沁源为大学生村官畅通渠道优化生活环境 (2011-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