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综述: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综合


 

  在这充满希望的季节里,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广袤的农村大地吧。

  你会看到,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跳出“农门”又回到农村;

  你会听到,他们被农民兄弟亲切地称为“村里的带头人”、“致富的领路人”、“群众的贴心人”;

  你会感到,他们在烈日下挥洒汗水,在暴雨中洗去稚嫩,在走家串户中染牢农民底色的执着和坚韧。

  他们,共有一个充满时代感的响亮名字——大学生村官。

  他们,共唱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他们,共有一份责任担当——用青春和热血为新农村建设播洒希望的种子、智慧的甘霖。

  这一切,缘于党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


  “此事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 一项高瞻远瞩的中央决策,吸引了30万莘莘学子奔赴农村一线

  2012年,是全国部署开展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第五个年头。

  点击2008年度记忆,一项规模宏大的人才工程,一个影响深远的国家战略被长久定格。

  2008年4月,经中央同意,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部署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从此,大学生村官工作由酝酿计划到正式实施、从局部试点走向全面推开。

  胡锦涛总书记亲自批准实施这项计划,先后7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此事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为了这一决策的实施,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作出批示,或亲切看望慰问大学生村官,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和政策要求,勉励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广阔天地锻炼成长。

  中央领导如此重视,是因为这项工程事关长远,对党和国家事业影响重大。

  这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需要。统计表明,我国县级以上党政机关35岁左右的公务员中,“三门”(家门、校门、机关门)干部占有很大比例,从工人、农民中成长起来的干部比较少。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改善干部来源结构,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特别是工农的党政干部选拔培养链,保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中国基层社会有深刻理解,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

  这是为农村输送和培养骨干人才的需要。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而建设小康社会最大的难点是农村,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最缺的是人才,尤其是有知识、有抱负、有闯劲的青年人才。城里少一个大学生没什么,村里多一个却了不得。

  这是一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人生抱负的宽广之路。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经受艰苦环境的磨练,接触基层实际,多些实践经验,考虑问题会更加周全,会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以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这样的经历都将会是一笔宝贵财富。

  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中央组织部牵头抓总,扎实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2008年以来,先后会同中宣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围绕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待遇保障、培养选拔、教育管理、创业扶持、有序流动等方面出台了14个文件,为构建“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政策支撑。

  各省市区积极策应国家人才战略,加强组织领导,实施优质化选聘、精细化培养、规范化管理、制度化保障,不断探索实践,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上下齐心协力、各界同向同行,国家战略在广袤原野上落地生根。

  从2008年到2011年4年间,全国累计有20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大学生村官。2011年全国选聘4万多名村官,报名的就有35万人。4年来,全国共选聘大学生村官30万名,目前在岗21.2万名,覆盖全国行政村总数三分之一以上,其中本科生达到66.1%,党员比例达到57%,学生干部26%,教育部和中央部门所属院校毕业生达到16%。北京市去年有20名“海归”应聘村官,他们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