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党委:大力引导优秀毕业生到村任职
一、努力营造毕业生到村任职的良好环境。一是高度重视。我校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精神,把选聘优秀毕业生到村任职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工作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和实际行动。学校专门成立了工作组,统筹协调选聘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研究解决有关问题,专项落实具体事务。二是大力宣传。充分利用校内媒体、党团组织生活、赴农村社会实践以及政策咨询会等形式,积极宣传毕业生到村任职的有关政策和重要意义,宣传优秀大学生村官的成长经历和先进事迹,帮助广大师生了解农村发展美好前景和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需求,营造了基层造就人才、农村大有可为的校园舆论氛围。三是积极动员。学校每年召开动员会,由校领导亲自动员毕业生赴农村基层工作。利用就业信息网、学生网站等渠道及时发布报名通知,使同学们对大学生村官计划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依靠教师和辅导员做好针对性思想工作,邀请大学生村官校友来校交流,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有志于到农村工作的毕业生增强信心、坚定选择。
二、切实做好毕业生选拔、推荐和培训工作。选聘毕业生到村任职,关键在于把好入口关。一是严格筛选。我校本着对中央和地方高度负责的态度,每年开展选聘都要进行全面了解和层层筛选,综合考虑毕业生的思想素质、身体状况、学业进展、实际能力以及家庭条件等情况,确定初步名单。在此基础上,由学校领导与有关部门同初步人选逐一面谈,深入考察,最终确定适合到村任职的推荐人选。二是主动推荐。从参加2006年启动的北京市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来,我校主动和江苏、重庆、天津、河南等地组织部门加强联系,学校负责人多次带队访问江苏、河南、重庆、西藏、广西等省区市,充分沟通协商,推荐优秀人选,拓宽了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地域范围。三是强化培训。学校邀请中央部委领导、基层党政干部以及专家学者,每年举行近20场基层管理工作理论和技能培训,通过举办讲座、召开经验分享会,使毕业生了解各地基层情况,系统掌握农村工作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对前往西藏基层工作的毕业生,学校为每个人配备一名藏族同学进行专门辅导,帮助他们学习藏语,了解藏族同胞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从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三、校地联手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为确保毕业生在农村基层发挥作用、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我们主动配合地方党委开展跟踪服务和思想工作。一是做好跟踪服务。学校全力支持赴农村工作的毕业生申请国家学费、助学贷款代偿,帮助有实际困难的毕业生解除后顾之忧。学校负责人经常到各地看望大学生村官,鼓励他们扎根农村、奉献成才。发动各地校友会加强联系,为村官校友提供支持帮助。学校主动为京郊每位村官选配了研究生党支部作为“红色1+1”对口帮扶支部,开展共建活动。此外,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继续深造提供渠道,目前已有4人被录取为我校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二是推动校地合作。我校在选聘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同时,充分发挥教育科技文化优势,主动与地方党委政府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开展科技合作、教育培训和政策咨询等方式,促进地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科学发展水平,实现了大学生村官成长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四、不断探索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规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提高。我们体会到:一要加强引导。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培养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推动农村现代化的骨干力量的重大战略工程。要注重引导大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激发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投身农村干事创业的远大理想和奉献精神,努力营造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到村任职的良好氛围。二要精心选拔。高校要积极配合地方党委组织部门,既注意考察毕业生是否对农村和农民怀有深厚感情,是否对农村的工作生活有充分思想准备,又注意考查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我校赴农村任职的毕业生大都得到了农村干部群众的认同,不少同志很快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他们有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理想抱负,在校期间都经受过社会工作锻炼,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三要持续关心。推动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不仅是地方的责任,也是高校的责任。高校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与地方密切合作,在输送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后,继续关注他们成长,在生活上、思想上、专业上予以支持,以此作为桥梁纽带为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 写在清华百年诞辰:硕士当村官谁能解其中味 (2011-04-22)
- 越来越多的清华毕业生选择到西部、基层发展 (2011-04-25)
- 北京大学生“优秀村官”事迹报告会首场在农大举行 (2007-08-20)
- 热热闹闹盖新房 欢欢喜喜迎村官 (2007-08-20)
- 京郊大学生村官上岗担任法治宣传员 (2007-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