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党代表谈成长:在农村可大有作为

来源:新湘评论 作者:夏昕
    编者按:十八大前夕,《新湘评论》2012年第21期以“在希望的田野干事创业”为题,对邢镭、王淑媛、石磊、周晓琳四位全国大学生村官优秀代表做了重点介绍。十八大召开后,这四位大学生村官的情况怎么样?本刊推出这篇跟踪报道,在再现大学生村官风采的同时,又一次用事实和实践证明: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广阔的农村天地去,那里大有作为。

石 磊

邢 镭

王淑媛

周晓琳

  “胡锦涛同志与我亲切交谈,并给予我鼓励,让我一生难忘!这也是对我们大学生群体的关爱。”2012年11月9日,来自江苏的大学生村官代表石磊在胡锦涛参加十八大江苏代表团讨论时,与胡锦涛交流讨论,感觉备受鼓舞。同样受到鼓励的还有邢镭、王淑媛和周晓琳三位大学生村官代表,以及20多万大学生村官们。“我们大学生村官作为青年群体的一部分,更要努力让青春在农村焕发出绚丽的光彩!”石磊代表对记者说。

  青年人如何成长?四名大学生村官代表用自身经历告诉大家: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广阔的农村天地去。在那里,可以施展抱负,可以大有作为,可以成长成才。

  “直接服务农村更能体现人生价值”

  “青年人怎么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我也曾认真思考过。大学毕业时,我觉得要想着怎么为更多人服务,要把自己和国家、民族命运结合起来,这是我追寻的梦想。”石磊代表说。年仅24岁的石磊看起来特别老成,他是江苏南京栖霞区栖霞街道西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200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选择到基层磨炼自己。

  “青春如何出彩?我觉得直接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群众更能体现我的人生价值,在这里我觉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党支部书记邢镭代表,三年前主动放弃在江西省城南昌待遇优厚的工作,到地处偏僻的三湾村当了一名村官。

  担任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党委副书记的王淑媛代表在回顾8年的村官经历时说:“我选对了。大学生到基层不是受苦,而是到了历练人生的大学校。”2004年,王淑媛大学毕业时,怀揣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梦想,当了村官,一干就是8年,留下了汗水和泪水,收获了成功和希望。

  “村民信任我,这个回报无价”

  现在,在三湾村,村民举办婚礼,要请邢镭做证婚人;老人刷卡领取新农保费用,指名让邢镭代表他签字;邢镭每次出差,回到村里,“老表”都会不安地问:“小邢,你是不是要调走了?”“一个微笑,一声问候,在我看来,是村民们对我的认同和信任,也是这份工作带给我的最好回报,我觉得吃再多苦也值得。”邢镭对记者说。

  石磊说,如今,村里人对他的称呼也由“石主任”变成了亲切的“小石头”。2010年6月,在他当村官的地方----西花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大会上,他收获了党员举荐票和群众信任票两个全票,连干了十几年的老支书都觉得不可思议。“我到西花村后最有成就感、最开心的事,就是做了一些实事,村里人都对我竖大拇指。村民信任我,我觉得这个回报无价。”

  说话直来直去的王淑媛带着东北人特有的爽快,作为到兴十四村工作的第一个大学生,她带领村民致富,目前村办企业资产超过10亿元。她与大伙建立了深厚感情,连续多次荣获省、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后来又被大家推荐为党代表,她很高兴自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把热情、青春和力量放在农村”

  “农村最缺的就是知识,有知识的人走上村干部岗位,能够带领群众做一些重要的事,这不是虚的,这可以改变每一个村民的生活!”石磊说,带领村民致富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过程。

  改变村民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扎根江西三湾村的邢镭用科技致富的新理念和新知识,三年内为三湾村创造了300多万元的收入。同样的选择,让他们投身于时代发展的第一线,在乡间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打下了人生最厚的根基。

  石磊说,农村带给他的,除了对社会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让他更注重从实际出发,做事更加理性、更具建设性。“年轻人要奉献社会,要爱国,关键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上来,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所热爱的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们做什么。”

  邢镭告诉记者,农村是广阔的天地,青年只有把根扎在基层,跟老百姓贴得更近,把工作的热情、青春和力量放在农村这个广阔舞台上,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做村官是理念,一种向基层要经验、向基层学习的理念,青年人把心放在基层,人生成长的根基才会更加牢固,才会不怕风吹雨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我们要努力扎根基层,让青春无悔、人生无悔。”邢镭对记者说。

  2012年12月12日,石磊当选共青团南京市委副书记。

  “基层工作特别锻炼人”

  作为重庆市首批大学生“村官”,周晓琳在2008年本科毕业后毅然选择返回彭水老家,到国家级贫困村----镇南村任职。经过三年的农村工作后,周晓琳在2011年通过公开选拔考试考核,成为汉葭街道党工委委员,负责街道的党建工作。

  留着刘海,长了一张娃娃脸的周晓琳,说话办事却干练利索:“都是在村里几年‘操练’出来的,基层工作特别锻炼人。”

  周晓琳所说的“村里”,指的是她曾任村委会主任助理的汉葭镇镇南村。2008年,大学毕业的她成为重庆市首批选派的大学生村官,回到了众人眼里穷乡僻壤的故乡。

  家里人最初并不赞成她回去,而周晓琳固执选择这条“土路”:“我从小就知道彭水很穷。现在念完大学,希望能出一份力,改变家乡的面貌。”

  走进镇南村,真正面对“三农问题”,她切身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最开始我连瓜苗都会认错,闹了不少笑话。”周晓琳说,一次她在办公室值班,来办事的村民绕了一圈,还以为她是村干部的子女在这里学习。

  个子小小的周晓琳个性却很倔强。为融入农村基层,她揣上民情日志本挨家挨户走访。短短一个月,她走访了710多户人家、2000多名村民。其间她被狗吓过、被蜂蜇过,皮肤被晒得黝黑,也记下了厚厚一本民情日记:“杨仕顺:50年党龄的老党员,大儿子逝世,家境贫困,尽快落实低保;徐守碧:丈夫去世了,一人带两孩子,生活艰难;向登江:身体有残疾,想建大棚种蘑菇,需要政府补贴……”

  镇南村有不少村民都种植食用菌,但往往采取分散种植、自然生长的“土把式”,产品质量不稳定,也没有固定销售渠道。周晓琳动员村里成立了食用菌产业合作社,聘请技术人员来讲技术、搞培训,食用菌质量趋于稳定,卖相也更加漂亮。周晓琳又跑了好几趟镇、县供销社和一些餐饮连锁企业,大力推销产品,吸引了不少客户。

  3个月后,加入合作社的农户,食用菌收益由一棚1500元增加到2700元。看到成效,其他农户也纷纷要求加入,连一些年龄大的村民也开始学习基础种植技术。

  在镇南村工作期间,周晓琳还配合村支两委积极争取建设项目,组织群众参与,先后新修村组级公路29公里,并对环村公路实施硬化;修建完工人畜饮水水池28口、修建入户人行便道5500米。

  周晓琳的雄心,不仅仅停留在一两个项目上。为实现农户增收致富,周晓琳组织村支两委干部、党员及群众代表进行广泛调研。2010年下半年,由她主笔起草的《对汉葭镇镇南村发展城郊型农业的思考》专题报告正式出炉,对镇南村发展进行全新定位:发展城郊型农业,优先发展蔬菜和城郊劳务产业;建设阿依河沿线经果林,发展休闲农家乐,用三年时间打造“镇南生态花果长廊”。

  此后,周晓琳全身心投入产业调整规划,协调说服村民,集中流转土地,经常跑信用社,争取发展资金……“每天都觉得觉不够睡。”而她,此时已成为了村民眼里的“小女儿”。

  到2011年底她调任新岗位时,全村已建成优质蔬菜基地1000亩、优质藤梨基地500亩,正在招商引资建设600亩优质葡萄基地,“生态花果长廊”呼之欲出。

  “那几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周晓琳说,“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施展才干、撒播汗水,青春才会绽放得更加绚烂无悔。”

  (本刊记者夏昕综合报道)

(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