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村官:走在脱贫攻坚路上,探索富民之道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赵岑雨 陈沽玥
  走在脱贫攻坚路上

  编者按 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干部的“落地力量”。在江西省九江市,有这样三位大学生村官,他们努力查找短板,找准路径,一着不让,寻求突破,在发展当地经济、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上做出了不菲业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有哪些独到之处。

  胡玉兴:心中“主业”5年不放弃

  “等明年苗木再长粗些,应该能卖得更好!”胡玉兴指着身后大田里大片大片的苗木说,“目前一共有30多个品种,销往全国各地。” 胡玉兴是一名大学生村官,也是九江市大学生村官中第一个带领村民开展产业脱贫之路的“先行者”。

  胡玉兴2011年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法学本科毕业后,通过村官选聘考试,来到九江县金桥村任书记助理,“家里都强烈反对,说好不容易离开农村飞到城里去了,怎么又跑回乡下了?多丢脸呀!”胡玉兴从小生活在农村,父母经过多年的打拼,终于在九江市区安了家、落了户,“可能我从小就在农村长大,有一种恋土情结吧。” 执拗的胡玉兴认为,基层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地方。

  胡玉兴接手的是一个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全村1000多口人,四分之三外出务工,留下的人除了种植少许水稻、棉花外,平日里没事干就打麻将,“大片田地抛荒,感觉村子失去了生机。”然而,胡玉兴很快在入户走访中有了意外收获。有一位村民在闲聊中提到:在九江市濂溪区,也有一个叫“金桥”的村子,相对富裕,“两个金桥,天上地下!”那个金桥村靠什么致富的?胡玉兴就着这个线索追了下去。他发现,“富金桥主要靠的是苗木种植产业。”既然大家都叫“金桥”,能不能借助富金桥在当地苗木市场上的名气,在自己的穷金桥也发展苗木种植产业呢?

  可让胡玉兴没想到的是,其他村干部和村民们对他的想法不感兴趣。在多方动员未果的前提下,他决定自己先干了再说,“我找同学合伙,又向家里借了一笔钱,初期投入六七十万吧!”胡玉兴坦言,这笔投资冒着很大的风险,“当时,种植技术、销售渠道其实都成问题。”

  没技术?自学!没销路?自己找!胡玉兴一边利用业余时间看书学习种植技术,一边花钱请村民到地里干活。转眼一年多过去了,眼看着第一批苗木到了收获时节,却不幸遭遇2013年特大旱情,“连续40多天没下雨,树苗死了三分之一。”胡玉兴赤膊上阵,顶着烈日,和请来的村民们一起。挑水往苗田里浇。那一年,直到8月26日才下了一场大雨,胡玉兴感慨地说,“那一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几年来,不管工作岗位怎么调整,但种植苗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一直是胡玉兴心目中的“主业”。5年来,胡玉兴仅为村民开工资,就花费了10多万元。2015年,随着苗木种植开始盈利,胡玉兴一口气购买了两台大功率抽水泵,“再也不用人工挑水,再也不怕旱情了!”他笑着说,今年,他又引进了十几个苗木新品种。

  随着胡玉兴的成功,看到希望的村民们纷纷收起了麻将桌,钻进了苗田里。据统计,金桥村目前已有40余户人家加入到苗木种植行列,全村总种植面积达500亩。“我正在积极拓展对外销售的路子,把苗木种植打造成我们村的龙头产业。”胡玉兴计划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实现这一梦想。
 

  郭威山:打造九江首个“中国淘宝村”

  有的大学生村官擅长“无中生有”,为村里发展新兴产业。有的则瞄准村里的传统产业发力,进一步做大做强。90后大学生村官郭威山无疑是后者中的佼佼者。

  对于当初为何选择来当大学生村官,郭威山的回答很真挚:“当时就是找工作,参加了很多考试。村官考上了,我就来了!”可让郭威山本人都没想到的是,这份无奈的选择,竟然为他的青春成绩单抹上了鲜亮的一笔。

  成绩非常显赫——今年“双十一”期间,他任职的庐山市横塘镇红星村,网络销售羽绒服达3.08亿元。

  不仅是“双十一”期间“火烧地旺”,平日里业务也很红火。“现在每年从我们村发出的快递单就有2000万张,有15家快递公司在我们这儿设了服务站。”郭威山说。

  郭威山2012年刚入职红星村时,这个村有羽绒服加工产业基础,几乎家家都办起了小作坊,但这里生产的羽绒服没什么名气、质量也很难保证,村民们也没有电商、网销的概念,“每家都是像进城卖西瓜一样,装上一卡车衣服,全国各地沿街叫卖。”

  2013年恰逢暖冬,红星村生产的羽绒服大量滞销,旧的销售模式带来的弊端更加凸显。到村一年的郭威山,下足了改革的决心。

  红星村3400人,有80%从事羽绒服生产和销售。郭威山认为,要改变他们的经营观念,光靠村干部每家每户跑动,做思想工作肯定是不行的。“电子商务的一大特征就是自发性,所以我干脆到外面请人来给他们培训!”2013年7月,郭威山把九江电商协会的专家们请到村里开讲座。正是这次培训,掀开了红星村羽绒业发展的新篇章。

  “第一次培训结束后大约两个礼拜,就有30多个村民到村委会来,他们开网店要我们盖章。”郭威山说,红星村的村民一直以来都有致富的渴求和动力,缺的就是知识和眼光,“培训为他们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让他们的眼前豁然开朗。”

  红星村的传统模式是父辈负责加工生产、子辈负责市场和销售,相对来说,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电商等新观念。在郭威山有意识的引导下,村里的年轻人进步很快。从2013年至今,红星村每年都要新增网店1000多家,成为了九江市唯一一个“中国淘宝村”。

  “我还建了一个QQ群,我们的村民都在里面。”村民如今生产销售过程中遇到困惑和问题,会先在群里发问,全国各地的电商也会及时给予解答,并且不定期地到村里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

  郭威山说,红星村攀上电子商务这门亲,是水到渠成,也是必经之路,“网上随时可以销售,有钱入账,解决了村民们的资金流问题;消费者对产品第一时间点评,也倒逼我们狠抓产品质量,整个产业就进入了良性循环链条。”郭威山道出了他的雄心和梦想,“我想把红星村建成一个集加工、生产、网售于一体的大型羽绒产业集群!”
 

  蔡龙龙:在村里搞了一场“葡萄节”

  一名化学硕士,却“不务正业”,变身成为德安县远近闻名的“葡萄大王”,蔡龙龙的人生轨迹很是与众不同。

  2014年,从大连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的他,怀着“离家近一点,便于照顾父母”的纯朴心愿,报考了大学生村官,“我任职的梓坊村,就在我家隔壁。”身为硕士当村官,难道不觉得“自降身价”吗?蔡龙龙不以为然,“我爸就当过村主任,我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

  梓坊村的支柱产业是葡萄种植,村民大多以种葡萄、销葡萄为生。2014年,蔡龙龙入职那年,梓坊村不幸遭遇罕见的特大洪水,上百吨葡萄因品质下降而滞销,“雨下得太多,葡萄都胀裂了,口感、品相都不好!”蔡龙龙一上任就遇到了困境,“往年,我们村葡萄零售能到12元一公斤,批发价也有8元一公斤,那一年,我们2元一公斤都卖不掉!”

  虽然是天灾导致了当年果农的亏损,但蔡龙龙还是从中发现了其他亟待解决的问题。“即便没有天灾,我们村的葡萄销售一直都是个老大难问题。果农把成熟的葡萄运到县城的批发点,就这一条销售路子。”他通过不断走访、询问,渐渐摸清了梓坊村葡萄业的产业链。

  为了打开梓坊村的葡萄销路,蔡龙龙上网“找灵感”。他偶然看到外地几个村子举办水果节、葡萄节的新闻,让他萌生了在梓坊村也搞一场“葡萄节”的想法。说干就干,他先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得到了很多积极反馈。一个月后,他成功拉到了赞助,“等于村里没花一分钱就把这活动给办了。”

  2015年7月,葡萄节在梓坊村如期开幕,近600名游客前来观光品尝葡萄,“当天的销量就有4000多斤。”

  葡萄节的成功举办,让蔡龙龙在村里赢得了声誉。他除了经常组织果农出去学习种植葡萄的新技术,改良品种外,重点放在向果农传授销售葡萄的新方法上。“村民观念比较落后,开始让他们用微信都不会。”蔡龙龙就动员其他村干部带头,再去引导果农用微信销售葡萄。“我还建了一个微信群,把果农经销商聚集在一起。现在,我们的网上客户已发展到5000多人了。”他希望梓坊村的每一个果农都踊跃当“微商”,利用朋友圈广泛宣传葡萄销售消息;他还力排众议,在德安县城租下了一家店面,设立了梓坊村葡萄城市销售点,拓展销售渠道,为城市居民送货上门。

  梓坊村的葡萄销售额,每年都以10%的增幅上涨。“我想依托葡萄,发展农家乐、观光农业,发展梓坊村的旅游业,让梓坊村的葡萄更甜。”这是蔡龙龙下一步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