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 真盼你们留下来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 作者:张春丽
    2007年4月7日,扎兰屯市首次选聘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共有40名毕业生在农村、城郊办事处当起了“村官”。两年过去了,大学生“村官”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农村同样大有作为

     “农村不缺政策,不缺资源,缺的是人才,俺村的小屈可成了村里的‘一卡通’了,他有想法、有主见、敢碰硬,村里的电脑也不再是摆设了——农村太需要这样的人才了。”快人快语的古里金村老书记郝文举谈起村里的大学生“村官”十分欣喜。
     老书记提到的“小屈”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2007年4月被选任到成吉思汗镇古里金村担任村主任助理,期间成功地为村里调解了一起土地纠纷案件。“刚开始调解村民纠纷时,被一群妇女骂了个狗血喷头,后来是老书记帮我挑选了《村民组织法》、《土地法》等相关法律专业书籍。他说,要做好农村工作,必须知法懂法。然后,每当他做调解工作的时候我就跟着他一起去,看他咋样做。就这样,一起乱麻似的各种矛盾纠纷案件就那么迎刃而解了,这下可真让我开了眼界,现在我才真正感觉到农村的工作真是大有学问!”2008年,屈广臣经村委会推荐已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临走,老支书郝文举悄悄告诉记者,广臣这个年轻人是当村支书的好苗子啊!

    “农村是我人生的第二课堂”

     与小屈相比,今年28岁、毕业于内蒙古警察学院的刘柱当初选聘到蘑菇气镇兴龙沟村担任村长助理时可没那么顺畅。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村长职务均由一位有着多年农村经验、德高望重的60岁的老书记“一肩挑”。还没等上任,老书记电话里一句硬邦邦的“不需要!”如一盆凉水兜头泼下来,将一腔热血的刘柱“浇”了个“透心凉”。当时正值春季万寿菊种植、发放贷款的关键时期,而当时老支书偏巧又在医院护理老伴无法抽身。刘柱到任后每天骑着摩托车和包村副镇长、村委会其他成员一道下去挨家逐户宣传这项特色种植产业,积极发动村民抢墒播种。那些日子里,他一连气走了11个村民小组500多户农户。成片成片的万寿菊种子如期播种下去了。此后刘柱又用他在学校学到的《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知识,帮助村民解决多起土地、民事矛盾纠纷。一个多月后老支书回来了,他拉着刘柱的手久久不放,感慨万千:“这样的大学生,不是不需要,而是太少了——刘柱,真希望你能留下来啊!”
     目前,“村官”刘柱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已考入扎兰屯监狱成为一名人民警官。他对记者说,两年的基层实践经验是我人生的第二课堂,将使我受益一生。

    只有扑下身子才能找准路子

     在哈拉苏东窑村见到“村官”王宗芳时,这位个子不高、敦敦实实、梳着分头的小伙子正在村里为农民工输出的事忙得不亦乐乎。早春三月的风还很刺骨,可小王那黝黑发亮的脑门上早已渗出了汗珠。王宗芳是这个村土生土长走出的农村大学生,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制种专业。他告诉记者,他对农民有着一种特殊感情。在被选聘到东窑村任村主任助理前已受聘外地一家种子公司,年薪几万元。2008年春天,王宗芳利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村里搞起了玉米优良品种试验并获得成功。在村两委的帮助下,王宗芳的玉米优良品种当年就销售出25000多公斤,规模达17000多亩。
     “正月里就上班了,太忙了,眼下我正通过互联网在为全镇的劳务输出人员联系用工单位,通过有组织的输出,现在全镇已有300多人通过签订劳动合同走向大连、沈阳、满洲里。”看他那满脸自豪的神情就知道他对自己目前的工作还比较满意。在谈到今后的打算时,王宗芳感触地说,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只有扑下身子,放下架子,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他说眼下他要通过技能培训引导农民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让走出的农民兄弟多挣钞票。

要做农民群众的知心人

     “我刚到村里出任村主任助理的时候,真的很兴奋,大有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决心,可村民们见到我都拿我当小孩看。”美丽娇小、说话柔声细语的孙磊是40名大学生“村官”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这位城里长大的女孩每天要骑40分钟自行车赶到城郊的高台子村上班。当时通往村里的土路坑坑洼洼很难走,村部还没有电。冬天村部烧的火炉子将她的两只鼻孔熏成两个黑窟窿,这一切在孙磊看来都很新鲜。她接待的第一个上访者是位老奶奶。“闺女啊,我儿媳妇不孝敬我,求你帮我说和说和。”看到老人期待的目光,孙磊有一种被信任的感觉。她一面安慰开导老人,一面走村串户了解情况,然后再以女性温柔细腻之情感一次次到老人家中和婆媳俩拉家常、做家务、做知心朋友,不露声色地影响着她们,最终使这对婆媳深受感动,等孙磊再来的时候,婆媳俩“丫头、丫头”地叫着,争抢着拉小孙往抗里头坐。
     “两年来,我感觉到自己成熟了很多,由当初的遇事急躁变得稳重了。我的体会是,农村工作既复杂也简单,只要真心做农民群众的贴心人,真正为他们办实事,农村社会就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社会需要是大学生最佳选择        在大学生就业如此难的今天,到农村当“村官”是否是最佳的选择?相信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这篇报道中的几个青年人以他们的亲身感受回答了这个问题:到基层,到农村同样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战场已经转移到了农村,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战略高度吹响了建设社会新农村的号角。用文章里村支书记的话说,“当前的农村不缺政策,也不缺资源,最缺的就是人才”。也就是说,靠一双手建设不了新农村,得用脑力,得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社会需要,才是大学生的最佳选择。扎兰屯市因地制宜、就近输送“村官”的做法,如一缕春风,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而在如此艰苦条件下锻炼成长起来的青年才俊才能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栋梁之材,愿扎兰屯市的做法能给人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