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扎兰屯"大学生村官"交出合格答卷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李朝民 张…
  两年前,内蒙古扎兰屯市本着“就近分配”原则,首次选聘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共有40名毕业生在农村、城郊办事处当起了“村官”。两年后,他们交出了怎样答卷?别人又如何评价这些“大学生村官”?带着疑问,记者近日深入扎兰屯市农村进行了采访。

  “农村是我人生的第二课堂”

  今年28岁、毕业于内蒙古警察学院的刘柱当初选聘到蘑菇气镇兴龙沟村担任村主任助理时并不顺畅。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职务均由一位有着多年农村经验、德高望众的60岁的老书记“一肩挑”。还没等刘柱上任,老书记电话里一句硬邦邦的话“不需要!”如一盆凉水兜头泼下来,将一腔热血的刘柱“浇”了个“透心凉”。当时正值春季万寿菊种植、发放贷款的关键时期,而当时老支书偏巧又在医院护理老伴无法抽身。

  一年之际在于春。刘柱到任后每天骑着摩托车与包村副镇长、村委会其他成员一道下去挨家挨户宣传这项特色种植产业,积极发动村民抢墒播种,那些日子里,他连续走了11个村民小组500多个农户。成片的万寿菊种子如期播种下去了。此后刘柱又用他在学校学到的《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知识,帮助村民解决多起土地、民事矛盾纠纷。一个多月后老支书回来,他拉着刘柱的手久久不放,感慨万千:“这样的大学生,不是不需要,而是太少了!刘柱,希望你能‘留住’啊!”

  目前,“村官”刘柱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已考入内蒙古扎兰屯监狱成为一名人民警官。他对记者说,两年的基层实践经验是我人生的第二课堂,将使我受益一生。

  “只有扑下身子才能找准位置”

  在哈拉苏东窑村见到“村官”王宗芳时,这位个子不高、结结实实、梳着分头的小伙子正在村里为输出农民工的事忙得不亦乐乎。王宗芳是这个村土生土长走出的农村大学生,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制种专业。

  他告诉记者,他对农民有着一种特殊感情。在被选聘到东窑村任村主任助理前已受聘外地一家种子公司,年薪几万元。2008年春天,王宗芳利用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村里搞起了玉米优良品种试验并获得成功。在村“两委”的帮助下,王宗芳的玉米优良品种当年就销售出50000多斤。

  “一上班就忙得不可开交,眼下我正通过互联网在为全镇的劳务输出人员联系用工单位,通过有组织地输出,现在全镇已有300多人通过签订劳动合同走向大连、沈阳、满洲里。”看他那满脸自豪的神情就知道他对自己目前的工作还比较满意。在谈到今后的打算时,王宗芳说:“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只有扑下身子,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他说眼下他要通过技能培训引导农民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让走出的农民兄弟多挣点钱。

  “要做农民群众的知心人”

  “我刚到村里出任村主任助理的时候,真的很兴奋,大有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决心,可村民们见到我都拿我当小孩看……”美丽娇小、说话柔声细语的孙磊是这40名大学生“村官”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这位城里长大的女孩每天要骑40分钟自行车赶到城郊的高台子村上班。

  当时通往村里的土路坑坑洼洼很难走,村部还没有电。冬天村部烧的炉子将她的两只鼻孔熏成两个黑窟窿,这一切在孙磊看来都很新鲜。她接待的第一个上访者是一位老奶奶。“闺女啊,我儿媳妇不孝顺我,求你帮我说和说和……”看到老人期待的目光,孙磊有一种被信任的感觉。她一方面安慰开导老人,一方面了解情况,然后温柔细心地到老人家中和婆媳俩拉家常、做家务,不露声色地影响着这位农家妇女,最终使这对婆媳深受感动,等孙磊再来的时候,婆媳俩“丫头、丫头……”地叫着,争抢着拉孙磊往炕里头坐。

  “两年来,我感觉到自己成熟了很多,由当初的遇事急躁变得稳重了。我的体会是,农村工作既复杂也简单,只要真心做农民群众的贴心人,真正为他们办实事,农村社会就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孙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