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村官成长发展的困境原因与对策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村级治理的民主化和女性主体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以及政府支持性政策(诸如“大学生‘村官’计划” 、“培养女干部”政策)的相继出台等,女大学生“村官”以一定的比例出现在农村基层治理的舞台上,形成进入农村权力系统中心的特殊群体。女大学生“村官”在广阔的农村天地,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地锻炼自己的能力、施展自己的才能,为农村社会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建设贡献力量。但是走马上任后的一些女大学生 “村官”成长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 尤其是作为一名女性,她们要遇到来自村民、男村官和自身等多重困境。
一、女大学生“村官”成长发展的困境
女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发展离不开与村民、男村官和自己之间的关系,然而女大学生“村官”在与村民、男“村官”和自己的关系中的矛盾却成她们成长发展路上的困境。
(一)女“村官”与村民的关系
走出大学校园的“村官”总是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憧憬,想用知识让当地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改变几千年来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苍凉形象,可有时候是事与愿违,她们希望改变现状、富裕乡村的冲动不被村民所理解,甚至有时还会遭遇村民的不信任和冷遇。
(二)女“村官”与男“村官”的关系
男女互相尊重,两性和谐是搞好工作的前提,在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农村基层组织,男性负责人对女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支持与她们的成长发展政绩休戚相关。然而上岗后的女大学生“村官”在参与村务重大问题决策和具体村级事务的管理上往往会遇到一些阻力,如来自历任村干部(主要指男性)的阻挠、来自现任村干部(主要指男性)对其位置的架空、还有来自不能与村干部和谐共事的困惑。因此一些女大学生“村官”在村务管理上有时会处于失语的状态,她们会对自己的工作处境深感无奈,会对女性“村官”的这样一个现实角色该如何作为深感困惑。
另外女大学生“村官”除主要担任书记助理或主任助理职务之外,有时还要兼任秘书、妇女工作、计生工作等。过多的角色,繁重的事务,致使女大学生“村”官常常精力严重透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也影响到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三)女“村官”与自身的关系
女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农村,服务基层,担任“村官”,但是面对基层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很多女大学生“村官”下乡之后表现出“水土不服”,她们的内心需要与外界环境形成强烈的矛盾和冲突,她们感到面对的现实与自己理想的状态落差太大,由此彷徨不安,意志也变得十分消沉,最终选择以客居两年为目标,尽快撤离“‘村官’角色”为努力方向。
[page]影响女大学生村官成长发展的因素分析[/page] 二、影响成长发展的因素分析
女大学生“村官”在成长发展中遭遇到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行政干预
女大学生“村官”上任是行政干预的结果,是用来平衡农村强势男权势力斗争,是一种典型的平衡模式。因此在平衡农村男性权力关系的意图下,行政力量的作用使部分女大学生“村官”依然处于农村权力的边缘;这就决定她与强势(男村官)的一方不可能是对等的。处于弱势一方要想维系这种关系,就只能表现出对另一方的绝对服从和甘愿受支配。因此注定部分女大学生“村官”在参与村务重大问题决策和具体村级事务的管理上会遭遇阻力,在位置角色上会被架空,在现实面前会有无奈。
(二)性别偏见
中国家庭传统伦理中“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地深入人心,对女性用这种标准进行角色期待与评价已经成为社会的习惯思维,特别是在农村。因此女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会格外引人注目,她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男性村领导和村民、甚至女性的审视和挑选。很多村领导和村民会认为“农村工作更适合于男性”,“女性成不了大事”,对女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表现出不信任;还有的不希望被女性领导,内心会不自觉的排斥女“村官”,因此在“男权文化”和传统家庭伦理的阴影下,女大学生“村官”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必须比素质相当的男性磨难更多、付出更多。
(三)经验不足
女大学生“村官”长期生活在校园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对于农村基层组织相对比较陌生,再加上刚刚毕业不久的女大学生“村官”平均年龄在24岁左右,由于自身社会生活阅历、适应能力和经验的不足,以致于对村民有哪些困难、有哪些需要、怎样解决等问题一知半解,模糊不清,使村民对一些女大学生“村官”“敬而远之”。特别是村民最重视的是村干部的带头致富能力,而一般的女大学生“村官“由于不了解致富信息,也没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把握市场行情、促进村民增收的经验,因此在带领村民致富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影响村民对女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信任。
(四)自我设限
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下,近几年来,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就业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进乡进村投身新农村建设。有些女学生趋之若骛地参与“村官”选聘,来到待遇较低、基本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就业生活。由于一些女大学生“村官“做出此项选择并非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价值需求;也没有做好立足现实和进行长期奋斗的心理准备;再加上又自感在工作上不能展开拳脚;特别是一些女大学生”村官“与男性相比,更多考虑经济、文化和教育环境对自己今后发展的影响,以及将来的家庭特别是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等因素;因此那些曾经激情四溢的“女大学生‘村官’”有些开始感受到一种失落和无奈,有些不能坦然承受自己的选择,纷纷开始考研、开始跳槽……
[page]推动女大学生村官成长发展的对策分析[/page] 三、对策
为推动女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发展,保障女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公共事物管理上有所作为,并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大基本国策宣传,孕育实现有利于成长发展的文化环境
男女平等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被贯彻实施,性别平等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然而,在当前社会尤其是在农村,传统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严重束缚和阻碍女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尤其是妇女组织必须进一步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动全社会倡导先进性别文化,促使女性“村官”同男性一样共同享有社会资源和经济发展成果;妇女组织还需加大宣传杰出女大学生“村官”拼搏进取的精神及政绩,提高女大学生“村官”的影响力和信任度,以赢得从社会到村干部、到村民的积极支持与一致认同。
(二)健全相关配套措施,营造有利于成长发展的客观环境
要培养女大学生“村官”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真正形成一种扎根农村、为基层发展作贡献的价值取向,以及能尽快上岗担当重任的能力,健全相关配套措施很有必要。政府可以为他们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一定的安家费和创业风险投资资金,在税收、贷款、行政事业性收费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提供甚至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定自然资源的优惠使用权;提供公务员录用、学习深造的优惠待遇。同时还可以将上岗前的女大学生“村官”集中起来,组织实践参与新农村建设。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在短时间内(一般不超过6个月)组织女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去调查、参观,做技术性的指导、服务或组织管理工作,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模式,从而增强学生对民情、社会和国情的了解,以期达到了解农村某个具体方面,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目标。
(三)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女大学生“村官”的从政能力
在推进新农村的时代进程中,针对女大学生“村官”在解决自身与工作环境之间形成的矛盾问题,笔者认为女大学生“村官”只要能静下心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实际工作中注重积累,探索规律,就能取得进步,收获硕果,更有巾帼不让须眉的长处。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调整心态,变被动为主动。女大学生“村官”要找准工作定位,保持头脑清醒,明确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态度;二是适应环境,变客人为主人。女大学生“村官”要积极摸索、分析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规律,立足现实,将远大抱负与到农村一线的实践紧密结合,脚踏实地,切实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三是学以致用,变理论为实践。女大学生“村官”要从实际出发,要以村民的根本利益为重,从细微处着手,积累经验,尊重实践,摸清隐藏在实践背后规律,更好地的指导工作;四是充实自我,变专才为全才。女大学生“村官”要密切联系群众,发现问题、总结得失,并养成调查研究的习惯;还要以高度的创新意识,灵活的应变策略,打破墨守成规的旧框框,从传统的脉络中寻找出发展的新思维,使自己成为知识全面、见多识广的“全才”。
《红楼梦》里有这样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针对女大学生“村官”这个水一般的群体,女大学生的成长应若水之适时应世,若水之生生不息,若水之无常无形,若水般蒸腾成雨,润泽农村这片渴望发展的土地。
- 大学生村官张广秀传承着一种精神和力量 (201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