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策更活泛些何必非要让大学生村官留下来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宋飞

央视曾经做过一期大学生找工作的节目,镜头里呈现了火爆的大学生蜂拥进就业市场找工作的场面,特别是一名北京师范大学新闻系女研究生的“自信满满—屡投简历—屡次失败”的就业苦旅的近镜头描写,让人印象深刻。

  这位名校女研究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原来是她把择业区域框定在了北京,她投出去的每一份简历都没有离开过这一设定,即使后来她放弃了理想职业,选了很多一般性的岗位,把薪金期望值由原来的5000元降到2500元,但都没有改变北京这一区域,再后来,她一个同学在福州电信签约,使她猛然省悟,为什么只要改变就业地点,两天之内就可以找到工作?在镜头里,她是省悟了,但可以看出心有不甘,因为在她眼里,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几个大城市,其余各地都是基层。

  由此想到一个问题,那些连农民自己都呆不住的广阔农村,能顺利引进呆得下去的大学生村官吗?

  从执政者理想的设计来看,大学生村官一方面可以促进新农村建设,让贫穷的农村大地变成希望的田野,一方面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这一制度如果用得好,当然是双赢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要忽略操作层面的困难,即大学生是否真心喜欢农村基层工作,他们到农村基于什么样的目的和诉求?

  最近,具有完全地缘优势的北京市举行了一次大学生报考村官的选聘考试,我们在选聘信息中还看到,除20几名高职学历的考生是北京生源外,其余报考者全是京外生源。我们还看到,北京开出了一系列诱人的条件,如在村里任期3年,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和党支部书记助理职务,3年期满后,报考研究生可加10分,同时在2年的任职期内,为外地生源的村官解决北京市户口。选聘吸引了218人报名,可实际考试人数仅有161名,流失了57余众,这说明了什么?我们不妨展开合理想象:从报名到考试这段时间,有一部分学生有了替代目标,选择到了或者正在选择其他工作,村官只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北京尚且如此,那些报考西部地区、边远乡镇村官的大学生,是不是也有退而求其次,干过几年享受加分政策、为报考公务员图个方便这样的考虑呢?

  当然,我并不否认确有那么一批热爱基层工作的村官,宁愿把青春和热血洒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但是,做为实施这一计划的组织部门,制度设计时应尽可能把大学生想得更“社会人”一些,用脚投票已被认可,人往高处走并不可耻,并不一定非要把大学生捆绑在一个地方,非要呆得住、留得下才行,也不要因为大学生村官服役未满,流失现象严重就对这一工作持悲观情绪、否定论调。

  村官是一项有益的工作,应长期坚持下去,但是不能一窝蜂地把他们派到农村就算完事了,不妨在选拔他们之前,研究一下村上是否有可以实施的项目和资源,研究一下村官的性格特征和专业背景,再实施有针对性的分配,让他们十分容易就能找到自己的干事的乐趣,当他们有去意时,不妨尊重他们的选择,再大度一点,扶他们一把,送他们一程,甚至主动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我想唯有从人性化设计入手,让政策更活泛一些,村官这项工作会得到更多大学生的支持,这项制度才能更好地坚持下去。

  (作者单位:四川省自贡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