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就业办王显芳 大学生村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来源:电脑报 作者:佚名
    希望、困惑、迷茫交织中的大学生村官,未来应该怎么走?政策又该如何倾斜?在人们眼中,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建设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教育、就业专家眼中的大学生村官是怎么样的?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王显芳。

  希望、困惑、迷茫交织中的大学生村官,未来应该怎么走?政策又该如何倾斜?在人们眼中,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建设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教育、就业专家眼中的大学生村官是怎么样的?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王显芳。

  精彩观点

  1. 开开网店、发发帖子这些事情也许看来很简单,但对农民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2. 大学生村官如果中途放弃,不但无法落户,也难以寻到进入城市的道路。

  信息化建设全靠大学生村官

  电脑报:一些学生到了基层后难以“物尽其用”,到了村里仅仅做一些比较初级的工作,这里是否存在一个人才资源浪费的问题?

  王显芳:人才错位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基本特色,不要说村官群体,现在应届生就业专业对口的比例本身就很低。这里存在一个评判标准问题,我认为只要发挥出一定的作用就不能算是浪费,现在一些重点小学指明招收博士,这能说是资源浪费吗?基层也需要高水平人才来建设,这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许几年后,会有更多的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成为大学生村官,这都是可期的。

  电脑报:大学生村官有着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借这个群体来实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政府推出村官政策的初衷之一。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村官只是打字、发帖、做推广,对农村信息化建设似乎并没有多大帮助。

  王显芳: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不能急于求成。从目前反馈的情况来看,大学生村官还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甚至扮演着先行者或者引路人的角色。比如帮助农民开展电子商务,开设网络学习班,打造信息通路;再比如帮助农民转变对信息技术的观念和看法。这些事情也许看来很简单,但对农民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电脑报:一些大学生村官反映,对基层生活不适应,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对前途很迷茫、困惑。他们为何有这样大的落差?

  王显芳:迷茫期是每个年轻人的必修课,我们刚好谈到村官,这个群体存在迷茫和无动力、无目的,那教师、媒体人就没有这样的感觉吗?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出现问题并不是关键,关键是怎么去处理。

  政策倾向“拉拢”大学生村官

  电脑报:一些学生在面临就业压力问题时选择了大学生村官作为缓冲期,但是三年任期一满,他们仍将再次面临择业的困扰。和可塑性强的应届生相比,大学生村官已经优势不再——所学专业已经荒废,在基层又没有太多有价值的工作经历。那么,大学生村官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王显芳:其实这些情况相关部门也有了解,并已经着手准备:从今年公务员考试来看,70%的职位要求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村官经历就是非常标准的“基层工作经验”,这相当于一种政策倾斜,为大学生村官多提供一种选择。三年任期过后,村官们有更强的改变现状的意愿,脱离学校不久,学习能力也比较强,往往可以在公务员等机关考试中脱颖而出。

  电脑报:“基层工作经验”应该是一个广义概念吧,并非特指乡镇工作经历。

  王显芳:往年招聘条件多为“无限制”,对应届生约束很少,在职人员没有优势。当公务员考试对应届生开始收紧时,等于变相放宽了在职人员的条件,增加了大学生村官的一条出路。另外,一些职位会标注“三支一扶”优先,这在往年几乎是没有的,政府“拉拢”大学生村官的意图非常明显。

  电脑报:部分大学生村官因为前途迷茫、工作不适应而离开基层岗位,而这个时间段以到职半年至一年为主,你是否接触过这样的案例?

  王显芳:没有。我所认识的大学生村官多数会做满3年的任期,这里有两个因素:一是进入基层之前会有充分的预期;二是既然选择基层,主要是基于对这个城市(如北京)的认可。大学生村官如果放弃基层岗位,造成无法落户,也就难以寻到进入城市的道路,我相信多数人并不会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