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大 出口窄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亟待调整

来源:村委主任 作者:张吉星

    自2008年3月全面启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以来,不少地方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有较多地方的执行效果令人堪忧。很多大学生村官反映自己长期被乡镇借调,并对自己的前途产生了较大的忧虑,还有少部分大学生村官产生了心理问题。根据对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期的了解和认识,记者认为,该计划存在的一个较大的问题是选拔数量太多,一者全国所有行政村都配备大学生会造成部分人才的浪费,二者入口较大会造成出口较窄的难题。

    我们先来分析第一种情况。由于现阶段我国的农民生活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所以很多地方的主管部门都把创业富民作为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的重点来抓。于是,各地迅速涌现了一批大学生村官创业典型,主管部门和主流媒体对他们进行了重点推介。从表面上看,似乎大学生村官只要是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奋斗就可以“战果辉煌”,其实不然。从客观经济规律的角度来讲,任何人的创业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原始积累基础之上,这种积累要么是资金,要么是关系,要么是资源,要么是个人的经验。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村官也不例外。大学生村官刚出校门,对于社会的了解比较单一,工作经验也是少之又少,他们个人拥有的资金和关系几乎为零,如果没有外力相助,想出点成绩就比较难。从实际的结果来看也是如此。通过对各类创业典型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印证以上的论述。创业型村官无外乎以下几类:第一类可以称之为资金型,这类大学生村官家里本来就经营实业,因而资金十分充裕,他们可以通过家里的关系迅速获得创业必备的资金、技术以及市场,很快就能取得成功。第二类可以称之为权力型,此类村官家里具有权力背景,可以通过权力关系取得成功。第三类是可以称之为资源型,这也是最为广泛的一种类型,多数创业成功的村官可以归属此类。这类村官所在村庄的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并且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于是他们就可以依托村里的资源大显身手。

    除去上述三种类型,其他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村官不是没有,但非常少。资金型村官和权力型村官都是由先天优势决定的,具有不可复制性。对于既缺资金又没有权力背景的大学生村官来讲,只有被分配在一个资源基础较好的村庄才最有希望创业成功。然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要求所有行政村都配备大学生村官,这样就会有相当一部分村官被分配在一些“空壳村”,由于资源全无,他们就很难在创业方面有所成就。

    再者,由于大多数的传统农业村发展水平较低,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相对较差,所以很多省份规定大学生村官吃住在镇里。此举对于那些所在村距离乡镇政府较近的大学生村官来说十分有利,然而对于那些所在村距离乡镇政府较远的大学生村官来说则十分不便。就以笔者认识的村官小王为例,他所在的村离镇上有好几里路,每天骑车过去一次就要半个小时,来回就要一个小时,由于中午要在镇上吃饭,所以每天要骑两个来回,总共两个小时。两个小时的路程耗费了大量的体力和时间,他还有多少精力来做好村里的事情呢?最终的结果是,仅仅坚持了一个月他就放弃了下村计划,长期被借调在镇里工作。

    我们再来分析第二种情况。在部分省市试点的基础之上,2010年4月29日,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计划由原来5年内选聘10万大学生村官增长为5年内选聘20万大学生村官。随之,很多省份提出了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因此,从总量上来讲,大学生村官的入口非常之宽,而与之配套的出口却较为狭窄。以江苏省为例,2007年江苏在全国率先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从应届高校毕业生中选拔1011名大学生村官赴苏北经济薄弱村任职。至2010年7月份,首批大学生村官3年合同期满卸任,为此,主管部门专门提供102个乡镇公务员岗位面向大学生村官定向招录,剔除已经离任的大学生村官,考录比例只是10:1,也就是说至少有800多名大学生村官进入不了公务员队伍。再除去部分考上事业单位的大学生村官,剩下的人要么自主创业,要么继续担任村干部,要么另行择业,对于一个已经在农村工作三年,差不多与城市社会脱节的年近三十的人来说,这三条出路中的任何一条都不容乐观。

    由此可见,在下一步的政策设计中必须调整大学生村官计划,改变原有的一村一名大学生的政策设想,把资源富足村、距离乡镇较近的村作为安置大学生村官的重点。同时在总量上减少选聘大学生村官的数量,缩小入口。此后还要在出口方面予以扩大,提高大学生村官考录公务员的比例,可以将其定位于3:1或者4:1。与此同时,要想方设法为已经选派的大学生村官谋出路,在行政事业编制已经不能扩大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模式,通过政府牵针引线,定向招聘任职期满大学生村官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