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聘大学生村官:知名院校如何才能更有作为
随着本报在大学生村官中影响的扩大,记者近来结识的大学生村官也越来越多,但是,在结识的这些大学生村官中,记者发现他们所毕业的学校几乎没有几所是名牌高校。无独有偶,一位同行也谈起相似的感觉,说他最近下乡与几位大学生村官座谈,参加座谈的7位大学生村官,所毕业的学校均是地方办的一般高校,有的还是刚从专科学校升格的。
大学生村官队伍中名牌高校毕业生偏少的现象,在一些基层乡镇干部中也有谈论。最近在江苏金坛市采访,一位镇干部谈到大学生村官,一番夸赞之后就表露出一种期待:“多些名牌高校的就好了。”
名牌高校在高校中所占比例原本就小,所以大学生村官中毕业于名牌院校的自然更显得凤毛麟角,一项统计表明,在岗大学生村官中,本科以上学历占59.4%,来自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占13.8%。诚然,名牌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偏少与名牌高校在高校中所占比例小有关,但是,与名牌高校毕业生应聘村官的积极性相对不高似乎也有关系。在南京一名牌大学,记者问一位快毕业的学生想不想应聘村官,回答是已有好几家不错的单位要与他签约,选择余地很大,不需要应聘村官。在南京的几所名牌高校,记者与几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交谈,发现持这种想法的学生不是少数。看来,就业上的优势,多少影响了名牌高校毕业生应聘村官的积极性。
要求名牌高校所有学生完全认清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义不太现实,其实,即便是名牌高校负责学生工作的同志,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意义的认识也不完全到位。不久前,记者在一次会议上与一家“985高校”负责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老师交流,谈到选聘措施,他们仅局限于拉几条横幅开一场推介会,谈到相关政策,发现这位老师也是不甚了了,甚至说只要有他们这所大学的招牌,找份工作不成问题。据了解,这所“985高校” 2008年以来毕业的几万名学生中,只有7人应聘当了村官。在另一次许多高校参加的与大学生村官工作相关的会议上,记者发现一些不出名的高校与会的都是专职人员,倒是一些名牌高校来了一些“代开的”。
农村基层对名牌高校毕业的村官充满期待,因为名牌高校毕业生背后的母校能为地方发展带来的资源无疑要超过一般高校。名牌高校毕业生学术水平相对较高,应聘村官对干部队伍建设有利,对个人成长也有利,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石磊、魏华伟等脱颖而出的经历便是很好的说明。另外,名牌高校毕业生应聘村官,对名牌高校本身来说也何尝不是利好,因为在许多高校非常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的今天,有毕业生到基层任职,无疑会使本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多了许多眼线和纽带。记者了解到,苏南一家光伏龙头企业就是通过当地大学生村官的牵线搭桥,与这位村官的母校在光伏建筑一体化、组件测试等方面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该校也因此成为国内率先涉足新能源领域的科研单位之一。在沿海一些省份,今天的“村”已经远不是过去的“村”,比如华西村年收入已达30多亿元、长江村年收入已达20多亿元,有许多尖端企业在这里落户,如果有毕业生到这样的村当村官,无疑会对母校科技成果转化带来极大的市场。
名牌高校有更多的毕业生应聘村官,对名牌高校来说,也体现了自身的一份社会责任,对树立名校的形象也十分有利。据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杨亚俊介绍,该校就有好几名毕业生到西藏当村官。该校优秀硕士毕业生魏华伟到河南省级艾滋病帮扶重点村上蔡县文楼村当主任,不仅文楼村村民把他当成“俺们文楼的主心骨”,事迹被媒体报道后,清华大学的形象也赢得了社会的称赞。
一个可喜的趋势是,重视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名牌高校眼下正在增多,据了解,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大等不仅重视选聘工作,对“送”出去的村官在帮扶方面也非常重视,校领导及相关院系负责人每年都抽出时间走访各地本校毕业的村官,为其提供心理辅导、技术支持等。但是,会不会有更多的名牌高校也这样做?充满期待的绝不仅仅是记者。 本报记者 聂 伟
- 大学生村官应摆正心态沉下身子 (2009-06-22)
- 寄语大学生村官:用一颗灼热的心反哺生我养我的爹娘 (2009-06-23)
- 大学生村官下得去 确保人员到村思想到村 (2009-06-24)
- 奋斗在农村建设第一线 基层大学生如何健康成长 (2009-06-25)
- 把好入口搭好平台 大学生“村官”管理机制迈向完善 (2009-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