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改革显生机 魅力浒湾展新姿

来源:中新网河南新闻 作者:
  走近素有新县“北大门”和豫南“活码头”之称的新县浒湾乡。你会见到:集镇建设井然有序,蔬菜大棚苍翠欲滴,特别是农业生态示范园内,牛羊满山跑,鸭鹅水上飘,鱼儿水中游。浒湾乡处处充满活力,处处彰显魅力。“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给浒湾乡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自“综合试验区”建设启动以来,作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建设先进乡镇,浒湾乡紧扣市、县要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出了打造“生态型经济强乡”的奋斗目标,大力发展食用菌、蔬菜、畜禽种养殖三大特色产业,努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土地流转,全力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合作组织,大刀阔斧推进农村改革。

  巧规划,强基础,豫南新村美名扬“浒湾变化大,看点在农村”,这是当地群众的一句“口头禅”。从浒湾出发,沿寨檀公路西行约2公里处,一条水泥路直通村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一座座幽静雅致的农家院落别具一格,村头桂花、香樟、玉兰树郁郁葱葱,“丰乐园”内笑声朗朗,处处展现出和谐宜人的景象。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游围孜村。

  2006年以来,浒湾乡利用区位优势,抢抓机遇,按照“塑造精品,打造亮点,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率先在游围孜村开展新农村试点建设。采取先易后难、集中突破、树立样板、以点带面等方式,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一是科学规划面貌“新”。按照一个“绿”字规划建设,该乡对村组道路、排水沟、池塘、农家庭院、畜禽圈舍、菜园、公厕等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实现了“路有绿树,巷有绿带,家有绿苑”。二是多元投入设施“全”。通过项目支持、成功人士援建和群众自筹自建等方式,筹资近百万元,实现了村组都有水泥路,家家有闭路、彩电、宽带,村有图书室、丰乐园,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三是产业支撑农民“富”。兴民公司香菇种植基地、日本绿色农苑种植基地、四方绿色农场、明伟养猪场、宏宇灰砂砖厂等规模产业竞相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长。

  如今的游围孜村,已成为市县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示范村”、“省级生态文明村”,浒湾乡被评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先后接待国家、省、市和各地区考察参观人员达千余人次。

  抓流转,推改革,农民创业天地宽浒湾乡是一个浅山区乡,传统耕作方式,使农民广种薄收。随着经济发展,许多农民弃田从商,土地抛荒撂荒现象十分突出。今年,在“试验区”建设中,浒湾乡把土地流转作为开启农村改革发展的“金钥匙”,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通过分散流转向集中流转、小面积流转向大规模流转、村组流转向企业流转等形式,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加速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目前,在浒湾乡,“大地主”、“土老板”屡见不鲜。游围孜村民游华创承包20多户150亩林地,进行整合利用,种植杉树、果树,套种花生、西瓜等经济农作物,成为全村出名的“种植大户”。李榜村代正银、李寺村郑建文、郑太升等返乡创业人士,分别与村签订长期合同,租赁村集体山地和水库800余亩,实行山上种树、养鸡、养猪,水面养鱼、养鸭和休闲垂钓、农家饭等立体种养模式,形成农家乐旅游规模经营。该乡8个行政村500多农户团体性出租土地给当地民营企业兴民科技公司,游围孜村三个村民组农户集体出租土地给日本客商,为特色产业开发提供了土地资源。

  “失地”农民一方面可收取土地租金,另一方面还可到创办的农场、企业务工,足不出村便可实现就业。与此同时,政府和企业强强联手,加大农民种养技术培训力度,不断为新农村提供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乡上下呈现出“农民创家业,能人创产业,干部创事业”的喜人局面。

  促合作,兴产业,现代农业效益高“组建合作社能解决生猪销路问题,我愿意加入,我早就盼着这一天了!”郑店村养殖大户游华香激动地说。这是发生在浒湾乡创建淮南猪养殖合作社座谈会上的一幕。质朴的话语反映了农民“抱团”闯市场的迫切愿望。今年,苦于分散经营,疲于小打小闹的农民在当地养殖大户王声永的倡导下,一拍即合,正式注册成立了新县花明淮南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投资200多万元,高标准建设了占地200亩的淮南猪推广繁育基地,实行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管理。吸纳淮南猪养殖大户16户为社员,近1000户淮南猪散养户为合作户,实行种猪供应、饲养管理、饲料供应、兽药配备、卫生防疫、对外销售“六统一”。合作社成立不到一年,饲养的淮南猪就成功打入信阳市场,加入信阳科农生物有机农场农产品直销超市经营,并与经营商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以高于市场价1元/公斤的价格,顺利销售了第一批商品猪180头,交易额近30万元。

  专门从事香菇、木耳、杭白菊等农副产品开发的兴民科技公司也成立了“兴民农副产品开发合作社”,吸收食用菌种植户为社员,鼓励农户以入股形式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下,该乡1.6万农民调整农业产品结构、从事配套生产经营,香菇、大棚蔬菜、淮南猪产业渐成气候,“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生产模式日益凸现。据了解,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成员年收入普遍比加入前增加20%以上,起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钱洪波  谢新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