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一村一品牌致富农民住上了别墅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张启

  贵州报道

  “天哪,这里是农村还是别墅小区啊?”在遵义市余庆县白泥镇满溪村,新南行记采访团一位队友发出感叹。

  这里的居民建筑十分考究,清一色的“小青瓦、坡屋面、穿斗式、转角楼、罗马柱、雕花窗、白粉墙”。陪同人员介绍,这是融入了现代元素的黔北民居风格。

  我脑海中的第一反应:这里是不是像某些穷困地区一样,当地政府为了展现政绩,在进入农村山寨的一些显要位置,搞一些光鲜的形象工程来糊弄上级?接下来的考察打消了我的质疑,在遵义市余庆县看了五六个村庄,当地民居全都是统一建筑风格,即使在很偏僻的山沟沟里,也是这样。

  另一个疑问接着产生:遵义是革命老区,农村多在山区,地处偏僻,总体经济状况不高,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300元,比全国低1419元。当地财政也并不富裕,当地老百姓哪儿来的钱建这些房子呢?

  在满溪村,一位老汉告诉我们:“我家的房子是去年建的,花了16万多,县里补了1万。”原来,这种统一民居建设的背景,是当地政府进行的一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验,遵义市余庆县将其称为“四在农家”,即“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该模式已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推广。如今,全国各地来这里考察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上述的民居建设,是“美在农家”的题中之义,其内涵是建设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新农村,既讲究环境美,更追求心灵美。当地政府的思路是,用县财政的专项资金和国家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引导村民按照统一规划标准建设新民居,并统筹利用上级财政划拨的水利、市政建设资金,来进行农村的道路建设和河道治理。

  “钱是有限的,关键是看你怎么用,能否用在刀刃上。”余庆县县长宋晓路说,“村民们本来就有改善住房的需求,所以民居建设是以村民自筹资金为主,县里给少量补贴。现在15户以上的村寨都推广了。”

  据介绍,八年来,余庆县乡财政投入6000多万元,拉动农民投入7亿多元,已建成“四在农家”创建点767个,具有“农民别墅”之称的黔北民居为主的新型村寨206个22112户,覆盖全县农村人口的92%。计划到今年底,这种模式要覆盖到全县100%的自然村寨。

  当然,“四在农家”的核心和推广基础是“富在农家”。县长宋晓路说:“农民有钱了,才有能力盖房子,才谈得上追求生活品质和文化享受。”在带领农民致富方面,余庆县已探索出一套模式。宋晓路称之为“一村一品牌”,即每个村都有特色产品,有的是黄金桔,有的是苦丁茶。一般先是由每村的经济能人和龙头大户摸索出一个品种,然后进行技术推广,带动整个村来种植。政府则负责品牌推广和搜集市场信息。

  宋晓路说:“这种小规模的种植经济,有个好处,就是见效快,很容易找市场,即使遇到销路受阻,也可以尽快调头,将小农产业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联系起来。”

  目前,余庆县的农民全年人均纯收入为4430元,比整个贵州省的平均水平高出162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