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陈国琴:做一块有分量的海绵

来源:眉山日报 作者:
    2007年9月,丹棱县第一批大学生“村官”到岗上任。在这1年多的时间里,他们扎根和服务基层,给农村工作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而他们自己,用丹棱县双桥镇桂香村的“村官”陈国琴的话来说,是“累并快乐着,奉献并收获着”。

  从零开始

  学做一名“村官”

  在桂香村当了一年多村委会主任助理的陈国琴,在村子里人缘极佳,乡亲们都亲切地叫她“陈主任”,无论谁家遇到麻烦事,都爱找她拿主意。可在2007年上任伊始,也正是这群淳朴的乡亲,还曾让这名刚出象牙塔的大学生一筹莫展。

  初到桂香村时,一想到自己大学几年所学马上就能得到施展,为乡亲们造福,陈国琴热血沸腾,连晚上睡觉都会梦到被村民簇拥的场景。但现实却让她始料不及,初来乍到,村民们根本不买她的账。

  桂香村多旱地,适合种水果、桑树等经济作物,不仅比种粮省时省工,而且经济效益也高很多。陈国琴四处动员村民们改种经济作物,不管她好说歹说,大伙儿就是不愿意抛弃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宁愿半夜三更不睡觉去守着放水灌田。

  陈国琴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这么好的建议,为什么乡亲们就是不愿意接受呢?”她困惑不已。“你觉得村民们了解你吗?”村干部的一句话,让陈国琴如梦初醒。刚到村上,她想到自己是学经济管理的,在农村经济发展上一定能做好。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了与村民的沟通,反而让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

  “没有和谐的关系,没有村委会成员以及村民的支持,自己的创新和点子就没有施展的平台,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深刻的反思之后,陈国琴认真地跟村干部们学习,仔细地记录村民反映的每一个小问题,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平时即使村上没有事情,她也会到农户家走走,和他们拉拉家常,逗逗小孩,走遍了村上的每一户人家。渐渐地,“陈主任”在村民们心中俨然成了自己的亲人。

  蚕桑和鱼塘

  打造乡亲们的致富路

  “桂香村共有蚕桑1500余亩,全村就此一项收入便高达120余万元,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蚕桑大村。桂香鱼塘也粗具规模,预计今年就能有很好的收入。”谈到如今桂香的发展,陈国琴兴奋不已,曾经的艰辛付出,她觉得值。

  她刚到桂香村不久,就赶上“一村一品”发展特色农业。蚕桑成为桂香村的主导产业,但很多农户反映市场上购买不到好桑苗,陈国琴向村上提议,向上争取资金到外地买苗子回来分发到户。得到赞成后,她便自己联系了车子,到洪雅县的一个偏远山村寻找卖家。

  “人生中第一次体会到了‘责任’二字的分量,整日的担忧、不安,脑海里一直在翻腾:苗子带回去能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付的钱有没有算错?苗子的质量有没有问题……”深夜11点多,苗子顺利拉回了村子,发到农户手中,陈国琴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才落地。

  为了切实帮助村民致富,陈国琴便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组织群众观看农村实用技术。通过远程教育这一平台,村上深入研究了养鱼技术,积极发动村委班子及周边群众共同出资共同经营起了桂香村特种鱼养殖业。如今,鱼塘面积已达28亩,固定资产投资13.5万元,去年四月开始养鱼,发展粗具规模。

  破茧成蝶

  愿做一块有分量的海绵

  熟练地处理各项事务,从容地应对繁杂的工作,积极地探寻村民致富的道路……如今的陈国琴没了最初的慌张和犹豫,取而代之的是从容和坚定。

  “今年我一定要带领大家好好地提高技术,拓宽销路。我要到眉山各地去转一转,去看一看各地鱼的销路怎么样,争取为桂香鱼塘拉到一些销售商。”陈国琴告诉记者,她正积极跟市水利局联系,希望自己能去多学点技术,讨点经验,回来后把鱼塘经营得更好。

  陈国琴说,以前她把自己的时间比作海绵里面的水,现在的她,通过完成各种各样的工作任务,觉得自己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地在吸收农村工作的知识和技巧。“现在,我觉得我这块海绵还不够重,还可以吸更多的水。我将继续当初带领村民致富的梦想,今后加倍地努力,不断超越自我!做一块有分量的海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