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水口”成“口水”
不让“水口”成“口水”
——记仪陇县周河镇水口村村委会主任助理林剑南
半年来,仪陇县周河镇水口村多了一个戴着眼镜的年青人,经常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出入于各农户家中,村民都亲切的叫他“小林主任”,他不是水口村的人,他就是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该村村委会主任助理、大学生村官志愿者林剑南。
水口村在2006年新马公路(新政—马鞍)未通车以前是周河镇的一个偏僻小山村,辖5个社,耕地面积632亩,全村共有202户村民,总人口788人。由于交通,信息的原因,使得这里的老百姓思想观念落后,观念还停留在“养鸡为买盐,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状态,村民农闲的时候大多不愿意去搞什么副业,发展什么产业,而是串门“摆龙门阵”,胡乱评价人,造谣,打情骂俏,该村的乡风极为不文明;同时水口村的村干部也不团结,老百姓上访事件繁多,是全县的后进村,正如外人给水口村编了一首打油诗:水口村一条河,“口水”打成坨,老的还没有死,少的又在学。对这样一个复杂的村,刚从学校老师步入大学生村官行列的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年青人来说不失为一个不小的挑战。而且,对于林剑南的到任,村民也在疑惑:来了个眼镜当“村长”能使得我们致富吗?年青的大学生,是不是来我们村镀金的?难道我们村没有比他能干的人了吗?
面对村民的迷惑,林剑南上任后并不急于表现自己,提什么口号,而是走村串户,实地调查,见什么学什么,不懂的就问老干部,老村民。很快摸清了水口村五个社的基本情况,对一些重点群众和老干部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没有事的时候就与村民唠嗑,了解他们想什么?需要什么?想干什么?通过一段时间村民也发现:这个戴着眼镜的大学生,很容易接近,与村民总是有说有笑,没有一点官架子,对村民反映的事他都用心记着,给村民比较满意的答案,也就因为这样,村民都喜欢叫他“小林主任”。
团结村“两委”,凝聚向心力
俗话说:好的领导班子催生好的工作佳绩。面对水口村领导班子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为管理专业毕业的林剑南知道:一个没有凝聚力的团队是不会有战斗力的,对于三个村干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工作相互推诿,林剑南运用了村务管理“四权”模式,分工落实责任,即村支部书记领导安排具体工作,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具体实施办法,村委会处理具体的村务、事务,村民积极配合和监督。通过这样,干部之间关系融洽了,意见统一了,干起工作也起劲了,工作成绩也有起色了。
变观念、搞产业
常言到:观念决定思想,贫穷的思想产生罪恶,村民的思想没有改变,致富也只是一句空话。为此林剑南觉得在人口最多,情况最复杂,观念最落后的一社发展3户獭兔养殖专业户,为村民树立起好的致富榜样。村民许尔国(去年12月已被选为村主任)有了多年的养兔经验,为了让兔子更快的长大,每次喂料的时候总是多加饲料,而且是一加就没有限度,林剑南见到情况后,为他讲科学养殖的意义和重要性,劝其加饲料要适量,不能揠苗助长,不然适得其反,造成消化不良,胀肚拉稀,容易死亡。开始许尔国并不这样做,后来村里有1000多只獭兔因为肚胀死了,也就相信了林剑南的劝告。但是看到一只只死兔埋于村河边的龙竹下,林剑南留下了伤心的眼泪,面对村民无助的眼神,他的内心也十分难受和自责。俗话说:男儿流血不留泪,为此他自己花车费去周河镇其他村和武棚乡赵家湾村养兔户学习经验,并回来给养兔户讲解,今年他自己还联系一户养兔户,为村民树立榜样,今年村民又领了300只种兔,计划从头在来,因为村民相信,这次林剑南不会让他们再失望了。
设信访,化积怨
村里一社的老党员许期明对该社的公路路线一直很有看法,林剑南实地查看,走访老干部和群众,了解情况后,通过从“工程量,占地数和惠及面”三方面解释,终于打开了埋藏在他心里1年多的心结。
村民林兰金家有一儿一女,妻子中风瘫痪,长期卧床不起,经济十分困难,儿女也不管,林剑南知道后,多次与其儿女讲道理,但儿女始终不理解,相互推诿,林剑南既气愤又无奈,在征得上级领导同意下,给林兰金争取到了一个低保名额,解决他的生活困难。
现在的林剑南又多了一项工作,就是给水口村所辖的中信希望小学免费当素质教育老师,所教学的内容涉及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因为林剑南知道,一个地方的发展,没有教育是不行的,学习外面人才长处的同时要培养本土人才,教育可以改变山里孩子的命运,也就改变了山里的面貌。
如今的水口村,已不再是外人评价的“口水”村,而是干部合心谋发展,村民和谐创产业文明新村。去年水口村在周河镇年终考核中也由以前的后进村跃居全镇第3名。这也证明省委组织部实施“一村(居)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正确性。同样我们也希望,改变了观念的水口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越走越好,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林剑南会带领水口村人民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林剑南小档案:男,汉族,共青团员,1983年出生,仪陇县周河镇马梁村人,2005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2007年9月任仪陇县周河镇水口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
抗震救灾 一路有我
——仪陇县大学生“村官”抗震救灾掠影
5?12汶川大地震,仪陇县震感强烈,部分基础设施和房屋受损严重。灾情发生后,全县大学生村官迅速行动,毫不退缩,积极投身抗震救灾工作。在坚守岗位组织当地群众抗震自救的同时,还积极关心帮助灾区人民,以实际行动践行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诺言。
灾难突袭时,“幸亏你来了”
灾难突然来袭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5月12日2点28分,五福镇碑坪村党支部副书记周华明,正骑着自行车赶往村上去查看小蚕共育情况,剧烈的摇晃使他连人带车滚下了3米长的公路斜坡。村民是否有伤亡?房屋是否垮塌?强烈的责任感使他顾不上小腿摔伤的疼痛,迅速爬起来,一蹶一拐地往村里跑。
当他来到四组饶勋红家时,见到的情景惨不忍睹。饶勋红是该村的贫困户,家中仅有的4间土坯房屋在地震中已全部倒塌,两条仔猪被困在废墟中动弹不得。见此情景,周华明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冲上前去,用断木头撬瓦砾,用手掏墙土,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从废墟中掏出了饶勋红家的一些重要财产。紧接着他又来到李本堂家,只见两位惊慌失措的老人抱着孙子躲在桌子底下,眼睁睁看着自己辛苦经营了一辈子的家随时都可能倒塌而束手无策。周华明跑上前去不由分说就从老人怀中抱过小孩,拽起两位老人就往外跑,刚冲出院坝,房屋上的瓦片就垮落一地,在身后哗哗直响,惊得大家一身冷汗。李本堂老人看着半垮的房屋老泪纵横,感激地说:“小周书记,幸亏你来了,不然我们爷孙的命恐怕早都没了!”
防震避灾时,“要相信科学”
“仪陇不是此次地震的余震区,不会产生破坏性于余震。防震避灾,要相信科学。”清晰坚定的声音此起彼伏,在朱德铜像园、在仪陇中学校园操场、在城东车站院内、在金粟大酒店停车场,在受灾群众聚集的任何一个地方,同样的声音在不断响起。
面对不时的余震和各种传言,惊慌的群众纷纷从家中搬出,到空地上搭建帐篷避震。大学生村官们积极宣传科学,充当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员,自觉投身到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当中。金城镇罗玉芳等8名大学生村官自发地组织在一起,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介,第一时间收集大量防震抗灾的相关知识,整理印制防震抗灾知识宣传资料1000余份,并走村入户把宣传资料分发到每一位群众手中,就市抗震减灾指挥部发布的公告广泛向群众宣传。引导广大群众相信科学,不听信谣言,正确认识地震知识,科学防震避震。在他们的宣传带动下,不少群众消除了恐慌心理,纷纷搬回室内居住。
5月19日晚,当媒体播报近期可能将再次出现较强余震时,大量居民又涌了出来。新政镇余婷等11名大学生村官自发成立了义务巡逻队,不分昼夜地巡逻于田间地头,排查险情,安抚群众。金城镇花牌村主任助理文海蓉等大学生村官和村(社区)其他干部一道,帮助避震群众搭建简易帐篷。
群众需要时,“我尽我所能”
天灾无情人有情。当得知灾区广大受灾群众无家可归,生活面临巨大困难时,全县大学生村官们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采取多种形式,以实际行动支持和支援灾区人民,关心和帮助受灾群众。李亮、周珍蓉、王黎等11人在红色经典广场组织为地震灾区群众祈福活动。陈家军、王兰、罗启庆、王旭等4人主动申请亲赴地震重灾区做志愿者。全县大学生村官们自发地组织了“我尽我所能”爱心捐助活动,300元,200元,100元……尽其所能从微薄的工资收入中慷慨解囊,向灾区人民献爱心。并采取流动募捐的形式,走街串户广泛动员群众向灾区群众捐款捐物。全县62名大学生村(社区)干部所在村(居)共捐款近20万元。
上一页 [1] [2]
- 四川郫县"一村一大"工作简报3期 (2008-04-21)
- 内江市隆昌县组织部以会代训培养后备干部 获好评 (2009-02-20)
- 四川省百名研究生当“村官” (2007-11-16)
- 四川成都大学生村官当选村主任(图) (2007-12-20)
- 2007年工作总结 (2008-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