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九洲体育馆
六月二十九日,汶川大地震后第四十八天。
早晨六点,四川省绵阳市还在沉睡中。街上行人、车辆很少。
驱车穿过城区,来到九洲体育馆,却是另一番场景:一千四百余名受灾民众基本上都起床了,和往日不同的是,今天他们没有急于洗漱、吃早饭,而是大包小包地收拾行李。
今天,将是最后一批在此安置的灾民返乡日。
五月十二日十四时二十八分,特大地震突袭绵阳。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几乎一瞬倾城,短短数十秒,数万民众失去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和美好温馨的家园。
从十三日凌晨起,来自重灾区——北川、安县的受灾民众开始大量涌入位于绵阳城郊的九洲体育馆安置点。据指挥部统计资料显示,安置点建成以来先后安置灾民五万多人次,最多时达四万余人,曾是四川地震灾区最大的灾民安置点。
五月十五日,中新社记者曾经前往此处采访,正是人流高峰期:体育馆一、二楼外侧平台、内场馆及二楼健身房内,甚至拳击台上、跑步机上全都是一身疲惫的灾民。当时,哭泣声和寻亲广播是整个体育馆内听到最多的声音。
从五月十八日起,政府就开始动员有条件的灾民自愿返乡。陆续地,人数慢慢降下来。
月余后的今天,只有一楼外侧平台上还有些灾民。偌大的体育馆里,有点空荡荡。
记者看到,每隔几百米远,就立有一块醒目的牌子:“九洲体育馆受灾群众转移方案”,明确说明了每个村、每个街道的民众今天转移的路线、时间及联络人。
七点多钟,来自北川县城曲山镇回龙社区的范仁方大妈正在收拾她的洗漱用具,她指着地上已经装好的几个大大的编织袋说,“昨天下午通知说今天回去,所以五点多钟就起床了。”
她告诉记者,政府给他们提出了返乡后的两种安置方案,由他们自愿选择:一是政府安置,先回到指定区域暂住帐蓬,等活动板房修好后再搬;二是放弃政府安置的过渡房,可以领到二千元人民币现金、一顶帐蓬及彩条布,自寻住处,亦可投亲靠友。
范大妈一家四代六口人,女儿和大孙女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现如今只剩下老小四个。老母亲已经八十九岁,所以她选择由政府安置。她有些担心:这么热的天,老人住帐蓬可有些受罪。“但没有其它办法啊,希望活动板房早一天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