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姚伟:从讲“普通话”到讲“四川话”

来源:新华网 作者:

5月14日上午,笔者在广安区枣山镇三圣村采访时看到,该村大学生村官姚伟正用一口流利的四川话和村民严明万交谈蔬菜种植的事情。虽然从个别词汇还能听出有些普通话口音,但姚伟说,他现在除完全能听懂村民们说的方言外,也能熟练地运用四川话和村民们交流了。

现年25岁的姚伟是江苏省泰州市人,2005年6月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06年底,姚伟与广安女孩龙渊结婚后,夫妻俩于2007年9月26日双双考上村官,分别在广安区枣山镇三圣村和奎阁办事处海棠村任村主任助理。

自幼在江苏长大的姚伟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但来到广安后,他发现自己有很多的四川方言听不明白。刚考上村官参加任职培训时,他听培训教师说“村官不是每天下去喝疱汤的”时,对“喝疱汤”这个方言词语根本懂不起,后来问妻子才知道,那是表示吃好酒好菜的意思。姚伟明白,尽管自己能讲普通话,但老百姓听不懂就是不行,作为外地来的村官,要想尽快进入工作角色,首先得过语言关,才能与群众沟通,才能打开工作局面。

刚进村开展工作时,姚伟只能听懂一些简单的四川话,很多时候他得详细询问一同前往的村干部好几遍才能弄明白其中的意思。在听不懂村民们说的话的情况下,他只好尽量少说或者默不作声,给做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尤其是在动员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时,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他深深感到自己与村民沟通起来特别吃力,工作根本无法开展,甚至还遭到了不少白眼。慢慢地,他有点怕和村民说话了,对工作产生了一些畏惧情绪。

“不能就这样子下去,我一定要克服语言障碍关!”姚伟下定决心。从小就在广安长大的妻子龙渊也发现了丈夫遇到的难题,晚上回家后,龙渊就教丈夫四川常用方言的意思,比如“日白(吹牛)”“背油(非常难)”“少润(不要挖苦)”“撇脱(很方便)”等等,并让丈夫用一个小笔记本记录下来,平时将笔记本揣在身上,有空就翻出来看一看,记一记。在妻子的帮助下,姚伟逐步听懂了一些四川方言,与村民的交流不再像起初那样难了。四川方言十分丰富,有时姚伟遇到仍然听不懂的方言时,就用手机与妻子联系,电话那头,龙渊就当起了丈夫的业余翻译,在搞明白意思后,姚伟不会忘记将方言记录在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笔者在这个特殊的笔记本上看到,姚伟的记录前后达40余页,而且记得特别仔细,有的方言不仅在旁边写着“解释”,还专门放进了语句中进一步加深理解,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如“打广子(开小差)——开会的时候,有人打广子”“刹一脚(请司机停车的时候说的话)——师傅,刹一脚,我在这儿下车”“相因(便宜)——今天的白菜好相因哦!”……同时,在姚伟的笔记本上,笔者还看到了他悟出来的普通话和四川话读音的区别:普通话的一声四川话要读升调,二声读降调,三声变四声,四声变三声。

有了妻子和村干部们的帮助,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到2007年12月份,姚伟对常用的四川方言完全能明白意思了,也能够用四川话和村民们交谈了。克服语言障碍关后,姚伟的工作开展起来特别顺利,村民们都特别喜欢这个年轻、热情的村官。以前,村民们都说:“这小伙子性格内向。”现在,大家都这样说:“这小伙子话挺多的。”    (张国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