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首批大学生村官:经受考验 迅速成长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董宇
2007年盛夏,西南科技大学的毕业生江芋坤(小江)和周立文(小周)等几十人作为四川省第一批大学生村官,被选派到绵阳市的各个农村工作。他们未曾想到,在他们的“任期”内,竟然碰上了“5·12”大地震。他们同其他干部一样,投身到抗震救灾的洪流之中,并在这个过程中迅速生长、成熟。 江芋坤就是绵阳人,家乡在几十里外的梓潼县。记者看见他的时候,他正在忙着筹备村里“枇杷节”。他所工作的江油市白玉村,是远近闻名的枇杷种植村。 小江穿着时尚,头发也像是烫过的,与身边的村干部比起来,显得格外显眼。“我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在村里工作几乎用不上了。”小江嘿嘿一笑,有些腼腆。 回忆起大地震,小江很不平静。“当时我就在村上,地震来的时候,我都傻眼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但他很快意识到,自己是一名村干部,要带领村民们一起抗震救灾,身上的担子很重。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小江异常忙碌,“5月16号就开始分发抗震物资了,我带了一帮人半夜里去镇上扛大米和棉被,及时的分发到受灾群众手上。因为我会用电脑,镇上就让我负责灾情上报的工作。等7、8月份中学生都放假了,我又组织了50多个中学生成立了志愿者小分队,到处去宣讲中央恢复重建的政策和措施,也负责看管赈灾物资……”小江如数家珍。 “地震以后村民们对我可亲了!地震后的那几天,村里的一位老阿婆看见我每天忙活没时间吃东西,就把做好的饭菜端到我面前。我感觉她们已经把我当成一家人了。”这位1985年出生的“村主任助理”脸上挂着大男孩般的笑。
周立文是涪城区中脊村的主任助理,记者到村上采访时,小周正好在外面办事。村主任张金华对记者说,“小周这孩子,好得很!当时唐家山堰塞湖对我们村的威胁很大,他带着群众们转移,特别辛苦、特别负责、特别认真。”为了采访到小周,记者留下电话,请主任转告。 一会,一位操着东北口音的小伙子给记者拨通了电话。原来,小周是黑龙江大庆人,在大学毕业时响应号召当了一名村官。但刚开始,他的工作并不顺利。“我不会说四川话,在村里工作有时会碰到问题。村上的老人听不懂我说啥,我也听不懂他们说啥,干着急。以前在村里工作,都没人理我。” “地震后就不一样了,我感觉他们认可了我的能力,现在村里的老老少少见面都跟我打招呼。”小周这句话说的底气十足,话里依然带着很浓的东北味。 采访过程中,小江和小周对记者说了同样的话,他们认为这次抗震救灾对他们做好村官是个“良好契机”。通过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与村民的频繁接触,使他们更加了解的村里工作的特点和方法,也使他们的工作能力充分的展现了出来,并受到了村民的认可。 小江对记者说,抗震救灾的时候,他们帮着村民重建家园,感觉就像在用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对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很用心。但他也坦白地说,“一个人出门在外,有时也会孤单。”每当这时,他就上网跟村官QQ群里的“战友们”聊天,发泄发泄、抱怨抱怨,“聊几句就感觉好多了,第二天就开始新的工作,迎接新挑战……”(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绵阳5月8日电 记者 董宇) |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