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邓国先:三年时间实现“三级跳”

来源:广安日报 作者:贺贵成
邓国先,一个大学生“村官”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实现了“三级跳”: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副乡长兼人武部部长。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改变村民养殖模式

  2009年3月,广安区彭家乡梯子村57岁的村民李志贵在邓国先的指导下,花了1000多元购买了两头母猪,到去年10月,仅卖小猪崽就赚了3万多元。

  2008年9月,邓国先被选聘到梯子村任支部副书记,他把自己当作是村民的服务员,处处从村民最需要、最盼望的事情做起。

  自幼在农村长大,曾帮父亲养过多年生猪并积累了不少养猪经验的邓国先,在调查中发现,村民们饲养的母猪严重老化,产仔率低、风险大、收益低。他积极鼓励村民更换生猪品种,并于2010年3月组织农户到荣昌县按每头540元的价格购回16头优质母猪,每头猪不仅单价比本地便宜240余元,农户喂养后还纷纷反映,比以前的母猪骨架更好,长势更快。到去年4月初,这批母猪已陆续产崽,每胎仔猪较以前增值500元以上。

  打开突破口后,村内的唐远波、滕召林等5名养猪大户一起找到他,请他帮忙引进优质母猪70余头。现在,村里生猪养殖规模日益发展壮大,群众腰包渐渐鼓了起来。任村党支部书记改变村民种植观念

  2010年12月,邓国先调任彭家乡金桥村党支部书记。

  去年3月,又到春耕生产时节,他通过网络等媒体学习旱育秧的种植技术。在金桥村,以前的村干部都动员群众搞旱育秧,却一直都没有种植成功,群众怨声载道。

  邓国先又发动群众搞旱育秧,村民却担心地说:“你一个大学生,不懂农业生产技术,在技术上还不如我们老农民。”没有人愿意跟他一起搞旱育秧。

  于是,他通过召开党员大会、院坝会,邀请乡农机站技术员到村里宣传旱育秧技术,并印发旱育秧种植及病虫害防治资料。同时,帮助村民解决技术、种子、病虫害防治等后顾之忧。

  彭家乡副乡长谭学新告诉记者:“去年金桥村种植水稻的农户越来越多,旱育秧规模达到了20余亩,水稻栽植面积达到8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0%左右,每亩增长100-150公斤,稻谷的市场价格按2.2元/公斤计算,村民每亩增收近300元。”任副乡长半年

  解决村民饮水难题

  去年6月27日,邓国先通过公推直选,全票当选苏溪乡副乡长兼人武部部长。

  2010年“7·19”洪灾造成地势低洼的干埝村两个组遭受重灾。洪灾后,乡党委、政府积极组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通过统一规划、设计,将受灾户全部集中安置在地势相对平坦、安全的干埝村二组大梁子处,集中建房17户,加上原来居住在此地的村民,共计70余户、300多名村民。

  但是,大梁子处无地下水,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去年6月,作为党委委员的邓国先,按照乡党委的分工,负责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当他得知日本驻华大使馆通过国家商务部有一个100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66万余元)的项目,将无偿援助给广安区搞利民饮水工程的消息后,积极与广安区扶贫移民局取得联系,并整理相关申报材料,带队到省商务厅、省外事办去争取支持,请求推荐该项目。

  苏溪乡党委书记甘建明说:“在他的努力下,日本驻华大使馆已经受理了该项目的申请,建成后将彻底解决300余人、近1000头牲畜的饮水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