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大学生村干部王科青春之花在田野上怒放

来源:四川文明网 作者:
    四川文明网内江讯    “王书记,你种植的灵芝怎么样了?啥时候也让我们见识见识”,“好,我马上用摩托车搭你去嘛”。内江市资中县板栗桠乡圆坝子村党支部书记王科就这样立言立行。
  2013年6月,王科在全体党员的信任中,高票当选资中县板栗桠乡圆坝子村党支部书记。大家信任的理由是:王科就是大家致富带头人。
  一年来,王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群众的眼光。
  坚韧不拔,让创业之路更宽阔
  走进王科的蘑菇种植场,码放着一排排整齐的“菌墙”,刚长出的平菇白生生的,惹人喜爱。王科指着一排菌袋说,这是早上刚采收过的,现在又长这么长了,到晚上还可以采摘一次。随后,王科指着另一排已经长出紫褐色菌菇的菌袋告诉记者,那就是灵芝,还有1个月就可以收获了。等试验成功,他要把技术传授给愿意种植的村民。
  王科是2007年毕业的大学生,他考过公务员、考过事业单位、进过大型企业,一心寻求“铁饭碗”。然而天不遂人愿,几经挫折后,回到了老家农村。
  2008年,王科被资中县委组织部选派到四川农业大学参加创业培训,他选择了成本低,不受季节影响,品种多,还可以变废为宝的蘑菇种植。
  创业之初,没有资金,王科挤出仅有的3000元作创业资金;没有厂房,王科就租用茧站废弃房子,装料、搭架建成“菇房”。 2010年,第一批蘑菇成形,迎来的却是当头棒喝,精心培育的食用菌却以杂菌感染告终,仅有的3000元投资化为乌有。王科瞒着新婚妻子卖掉钻戒,只身来到湖北武汉华中食用菌培训学校学习。
  苍天不负有心人。2011年,王科的蘑菇种植获得成功,赚到了“第一桶金”4000元。初次成功让王科开始扩大产业,他联合8名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干部,成立了注册20万元的资中县鑫茸菌业有限公司,突出食用菌的品质、服务、分级包装、药用价值、保健作用,解决了与同行竞争的销售问题。同年12月,荣获“中国邮储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优胜奖。
  “现在,除走规模化路线,还要走高端产品发展路线。长根菇、玉皇菇市场零售价每斤高达30元,是香菇的6~7倍,是平菇的8~10倍,而产量却相差无几”。据他介绍,今年培育的15万袋菌袋大约能产蘑菇45万斤,预计总产值高达100万元。
  真情奉献,让群众走上致富路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王科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的责任与使命,他要带领更多的老百姓致富。
  他主动帮助村民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提供信息、创造条件,在政策咨询、技术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指导服务。有很长一段时间,王科家里都是座无虚席,每天忙碌得仅剩五六个小时睡眠时间,家都顾不上。妻子常常抱怨,“村民富了,谁又会记得你的功劳呢?”王科说:“不是要谁记住我,这是自己的职责!”
  2011年开始,王科请村民们到他的蘑菇房来帮忙,每天每人50元的报酬。他把自己拥有的灵芝、虫草、天麻等20多种食用菌的技术免费推广给村民,解决了当地36户村民就业问题。他采取的政府补贴一点、公司赞助一点、个人出一点的“三个一”模式,解决了村民发展生产难题。圆坝子村3组村民谭华元、刘美菊在他指导下,成功种植蘑菇,每月能分别出菇2000余袋、3000余袋,一举脱贫致富。如今,王科的“学生”遍布板栗桠乡全乡,有160余户村民尝到了种植蘑菇的甜头。金钟村4组村民陶茂侠从96年开始种植蘑菇,但产量就是上不去,求助到王科时,他现场指导,建议老陶新建菇房并更换袖珍菇、高平菇、夏黑菇等新品种,并就地取材,利用废弃的油菜杆、玉米杆、玉米芯作培养料,大大地减少了生产成本,陶茂侠每月出产3000余袋蘑菇,月收入4000余元。
  王科发明推广的桑枝再利用技术,使全乡果桑循环经济再上一个台阶。村民废弃的200吨桑枝,他以每吨600元收购作培养料,帮助全乡桑农整体增收12万余元。
  他根据圆坝子村离县城近、土质适合种植蔬菜的实际,组织村民种植韭黄、甜藕等价高蔬菜,是县城23万元居民蔬菜主要供给地之一,吴昌杰等23户农民因此致富。
  王科还多次跑乡上、县上有关部门,成功地争取到了“基本口粮田”项目,采取一事一议办法,自筹资金30余万元连同上级补助130余万元,建起了5公里便民水泥路、新打山粪坑176口、新建蓄水池36口、新修11队河堰桥,改良的80余亩土地全部种上了小米粒香胡子花生,村民种植、养殖积极性高涨,全村涌现出种、养大户86户。养猪大户唐凯高兴地说:“王书记鼓励我养殖的36头跑山黑猪,已初见成效”。
  热情相助,让群众享受惠民政策
  王科还关注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在广东打工的44岁村民李俊杰,因脑血栓引发半身瘫痪,他主动上门慰问,送去米、面、油等必需品;10岁孤儿邓其文在他的多方奔走下,今年初顺利入读金带小学并住校,享受到了两免一补政策;他向上级争取到的“残疾人无障碍”政策,使60多岁的残疾人何国良免费用上了轮椅,17名残疾人因此享受到了领取农用物资、安装假肢、改造厨房、搭建灶台等惠民利民好处。
  8组村民朱群高兴地说,“王支书是贫困群众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