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两年村官:我从 “枣盲” 变成地道枣农

来源:滨州日报 作者:
  陈京霞
 
  每每静下心来总会去想那些过去的日子,那些曾经色彩斑斓的大学生活,还有那个现在似乎已经慢慢淡出我生活的称谓——“90后”。惆怅之余,我却依然坚持一路奔跑在自己的小小村官之路上。
 
  2013年7月15日,我正式来到沾化下河乡庞家村报到,成为一名选调大学生村官。现在想起当时的入职场景,仍然历历在目:村内道路上是紧张工作的铺路机、满头大汗的铺路工人,村南连片的冬枣大棚,欺生的小狗“汪汪”地狂吠,村里群众用新奇的眼神打量着我……就这样,我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我的村官生涯。
 
  换身衣服,我从大学生变成了防疫员
 
  初到村里,迎接我的就是管区下达的畜牧防疫工作。村里的防疫员正要外出打工,而任务又必须完成。无奈之下,我几次到防疫员家中做工作,先是把表格填写的活儿包下来,之后又说服他跟我一块儿在村里跑一天,不管完成与否,第二天让他走。
 
  就这样,我拉着他,用一天的时间跑完了整个村子近40户牲畜养殖户,从防疫卡的填写上墙到牲畜的规定防疫剂量,再到猪、牛、羊的耳标,每一项我都认真核对,确保做到“不重不漏不错”。一天的工作下来,我们俩都累得筋疲力尽,防疫员大哥对我说:“去年我们村的防疫名次是全县最后一名,照你这个干法,今年肯定有进步!”回到乡里给安排的宿舍,看着自己磨起水泡的脚,我告诉自己这是自己选择的路,无论怎样也要做到最好!
 
  动物防疫检查之后,我们村成功脱掉了“倒数第一”的帽子,这是我上班以来得到的第一次“奖励”。
 
  换个“学校”,村官生活让农业生产问题难不倒我
 
  记得在临沂大学参加村官培训时,从母校派出的“第一书记”司继胜告诫我们,到了农村切勿高傲,要弯下身子拜农民为师,学习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
 
  是啊,农村是可以让人迅速脱掉学生装的地方,也是让人丰富知识、增添阅历的大学。我所任职的村子以种植冬枣为主,其中大棚冬枣集中连片,两年的时间让我从一个“枣盲”转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枣农。什么时候要环割、什么时候抹芽、什么时候拉枝,枣子上面不同的斑点需要采取什么药物治疗,这些问题已经都难不倒我了。
 
  换个家乡,我成了地道的庞家村人
 
  从上班到现在的两年时间里,我渐渐地说话也带上了“沾化味儿”,学会了入户走访时先叫“大爷”、“大娘”;为了方便联系群众,我将庞家村各户的电话号码收集起来做成通讯录;在路上走时,看到每个人都会微笑着打招呼;看到小广场上玩耍的孩子时,也会抱起来逗一逗、亲一亲;村里所有可以用电脑做的工作我全部揽下来,省去了村里文书一次次的数据校对……就这样,两年的时间让我成了地地道道的“村里人”——不管到了哪一户都能吃上热饭,不管遇到谁都能亲切地喊我一声“小陈”。我想,这大概就是村民对我工作的最大褒奖。
 
  工作期间,总会有师弟、师妹就村官事宜向我咨询,而现在的我只想告诉他们,我们总会站在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十字路口,但不管你选择哪个方向,都要学会坚持,懂得去珍惜当下,做好自己的工作。
 
  对于未来,我想不管以后自己会在哪里继续成长,我都会记住当村官的这段岁月,都会铭记我服务过的这个村落。我想,以后村里的人们也会记得住我——一个“90后”大学生村官,一个被他们亲切唤作“小陈”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