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在梦想与现实间前行
转变角色才能做好“村官”
从入户登记到村民大会,从流动人口管理到村约制定,农村基层工作琐碎而繁杂,随着几天来采访的不断深入,记者普遍感受到“村官”们对现在的工作似乎有点“找不到感觉”。
“当初报‘村官’时,考虑最多的还是能否考上。对于专业,似乎没有更多的关注,现在看来所学专业的确是‘适销不对路’。”这是“村官”薛帅帅、丛静、陈欣欣上任几周最大的感受。报考之初,他们都认为到基层工作可以有一番作为,并觉得“村官”是一个非常好的就业机会,要尽力争取。可是现在看来,每天被动地接受临时指派,这让他们多少有点无所适从。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村官”大都毕业于行政管理、中文、工业设计等与农村、农民生活关系较为“疏远”的专业。每想到自己的专业,这些“村官”都很无奈。
“村官”宋吉超有点“找不到感觉”,他的原因是不了解基层情况。毕业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宋吉超被镇上有意安排到拥有多家村办企业的东南村,按理说专业对口,办公条件优越的宋吉超应该很快进入工作状态。“现在还停留在了解村里情况的阶段,对村里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建议。”宋吉超对自己目前的状态不甚满意。归其原因,宋吉超说,课本上学的都是关于经济、市场的理论性知识,走入现实,才发现对村办企业、村集体经济各个环节的运作几乎一无所知。所以到目前为止,他仍停留在了解情况阶段,并没有提出实质性建议。
如何改变自己目前的状态,尽早投入角色,是“村官”们目前面对的最迫切难题。
“饭是一口口吃的,路要一步步走。娃娃们刚走出学校,了解农村基层情况就是第一堂课。如果对农村基层情况一无所知,服务新农村建设纯粹是扯闲篇!”凤林街道办事处凤林社区居委会主任杨机勇教导“村官”陈欣欣的这句话也许对众多“村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沉下去才能有所作为
一方面,专业和现实的问题,让“村官”们摸不着头脑;另一方面,激情满怀的年轻“村官”们,又想在短时间内做出成效。他们到底该如何就位?
对于这个问题,市委组织部组织科一位负责人认为,选拔一批掌握专业知识、富有开拓精神、立志扎根基层的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将会不断改善和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的年龄、知识、文化结构,为基层组织补充新鲜血液。“村官”在广大农村大有可为。
经区工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林表示,作为第一批选拔到农村任职的大学生,这些“村官”还需要不断学习,在实践中摸索,才能正确解决和妥善处理农村各种问题。
“一名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对村里的情况一无所知,也不了解在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这种情况是无法解决农村许多具体问题的。”经区凤林街道办事处凤林社区居委会妇女主任于艾翠表示,要做好一名“村官”,就必须要学会跟农民群众打交道,学会用群众语言,变成村民的“贴心人”,但要实现这一点必须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学习。
“对大学生而言,调整定位,摆正心态,也是做好村官的前提。”工业新区汪疃镇副镇长刘向阳认为,理想中的社会与现实是存在巨大差距的,面对这种落差,如果无法调节,势必成为“村官”走进农民,了解农民,深入农民生活的“绊脚石”。为此,他们也积极与“村官”进行交流沟通,在生活、工作上提供最完善的服务,拉近他们与农村的距离。同时,让他们参与到镇机关团支部改组的竞选,让他们融入村镇集体,感受到村镇集体的独特魅力。
“我觉得要想当好‘村官’,首先就得把自己当成村里人,融入他们的生活。”“村官”王延芹告诉记者,为了跟农民打成一片,她每天晚上都会抽空来到村里,跟在村委大院锻炼身体的村民们一起跳舞、聊天,听他们讲些家长里短。“有许多村民都教我说威海话,还给我介绍全镇的情况,通过这种方式我掌握了村里很多的具体情况。”王延芹为此感到非常自豪。
选择之路更宽广
“村官”们的聘用期大多是三年,对于三年后的出路,“村官”们有什么想法?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根据有关规定,“村官”三年聘用期后,合同期满考核合格者,只要自己愿意,便可以续合同。其实,对大学生“村官”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加分政策。“村官”一般被安排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工作管理及考核比照公务员的有关规定进行。“村官”聘用期间,按照政策规定,享受工作、生活补贴、参加相应社会保险等待遇。聘期期满、考核合格且具备报考条件和资格的,经组织推荐,可参加选调生统一招考。而报考公务员、研究生时,可享受加分政策。
“有加分政策的支持、有专业基础和基层实践经验,考公务员应该是不错的选择。”采访中,“村官”宋吉超、王延芹、陈欣欣、薛帅帅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一想法。
初村镇东南村村支部书记张和平对“村官”的到来一直很期待。他说,新农村建设需要年轻的知识型人才,他们的到来能为农村发展提供全新的理念。而且有了三年的基层锻炼,他们了解农村,了解老百姓,如果继续留在农村能更好地帮助全村的发展。对于三年后“村官”的去留,他坚定地表示:“希望他们留下来。”
相比大多数“村官”,“村官”姜旭辉想留在农村的想法似乎有点“与众不同”。“三年后,只要政策允许,村里觉得我还能做点事情,我会继续留在农村。”这名从农村走出来的经济法学硕士有着浓厚的“乡土情怀”,她的父亲是一名出色的“村官”。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她从小就梦想着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农村面貌。
“这些大学生‘村官’,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都非常高。相信通过长期的锻炼,他们能对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建设和发展起到巨大作用。”赵林认为,有了三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每一位“村官”未来选择的道路会更加宽广。为此,在经区“村官”上任前的培训中,他语重心长地告诫“村官’:要做有心人,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不放弃任何一次实践学习的机会,为自己的成长做好充分准备。(本报记者 徐榕蔚 曹石岩 通讯员 焦真伍 汪喜东 苗丰花)
- 山东威海大学生“村官” 陌生土地上演绎别样精彩 (2009-08-29)
- 山东威海六名大学生村官履新之路 沉下去才能做好 (2009-08-29)
- 山东省威海市大学生村官 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飞扬 (2009-12-04)
- 山东烟台大学生村官上任 争取成为村民农技好帮手 (2009-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