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的一天:居民有需要第一时间赶到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佚名
  山东省诸城市西王门社区的综合服务厅早上8点半才开门,可是社区副书记、26岁的大学生村官刘超不到7点半就冲出了家门赶往社区。

  一进门,扫地、擦桌子、给吊兰浇水。作为每天第一个来到社区服务中心的人,刘超除了一手包办办公室和大厅的卫生,还要负责打开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等站室的门,检查一下卫生,看看有没有财物损失。日复一日,刘超对服务中心这四层小楼里的每一件设备、摆件都如数家珍。

  8点半,刘超打开电脑查询邮件。街道的党建办公室、群众工作办公室和社区管理办公室经常在早晨下达一些文件,要求统计各种情况。刘超总是一早就把工作布置下去,争取最快把情况汇总上报。

  看到没有新邮件,刘超松了一口气,往一层的社区综合服务厅走去虽然在服务中心有自己的办公室,但他几乎每天都呆在大厅,与另外两名工作人员一起办公。“在大厅办公,即使不是我接待来访群众,也能了解到每一位群众的困难在哪里,更有利于摸清情况。”

  还没在大厅坐下,就有一位农户来缴纳新农保。新农保从六月底开始征收,持续一个月的时间,如今已经接近尾声了,工作压力减轻了不少。“刚开始交的时候人多,有那么几天根本连吃饭、喝水的空当都没有。”

  刚刚送走交钱的农户,刘超的电话突然响了他作为社区联户人分管的孙玉文一家与邻居鞠岳明一家闹起了矛盾。原来,今天一早就下起的大雨使得许多地方排水不畅,鞠岳明家土坡较高,雨水都流到了孙玉文家院里。俩人谁都不肯让步,只能给刘书记打电话。

  电话那头孙玉文说话很不客气,刘超赶紧好言劝了两句,放下电话、叫上社区的综治维稳信息员小陈和协警小庄,就赶往了孙家。

  到了现场,两人还在吵得不可开交,刘超等三人就站在大雨里做起了工作:“街里街坊地住着,都别火气这么大,咱们有话好好说。”刘超和信息员、协警轮番上阵,经过将近两个小时的苦口相劝,鞠岳明这才转变了态度,开始动手扒自家的土坡,这样雨水就不会因落差再流进孙家了。

  回到社区服务中心已接近中午。刘超说,西王门社区有964户人家、3546位居民,服务中心的33名工作人员每人都会联系20—40户人,他自己联系了其中27户。“我有一本民情实录,上面记录了每一户、每个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基本信息、收入、是不是低保户、享不享受新农保待遇、有什么诉求等等。”说起每一户的情况,刘超都跟说自家情况一样熟悉,对每一个人的称呼,也像是称呼家人一样。

  中午吃过饭,刘超没休息,招呼工作人员都进了会议室,要准备开始考试。 原来,社区服务中心成立以后,工作人员都是村民投票选上来的村干部,威信很高但文化程度一般。“现在都是信息化办公了,但是很多人电脑不会用。”刘超说,“这会使得服务跟不上社区的快速发展。”

  针对这一情况,刘超从2010年来到社区后,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优势,每个月至少给工作人员开展一次培训,培训结束还要考试。这么一来,不仅教会了大家收发邮件、维护网站,还顺便给大家做了思想政治工作。“原来都是只顾低头干活,上面下发的文件顾不上主动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现在大家都能比较积极地学习文件精神,思想政治素质也在提升。”

  整个下午,刘超都在接待社区居民来访。临近下班了,刘超又接到“求助”电话。电话里,居民刘大爷无奈地说,今天老伴过生日,一大家人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吃个饭,突然停电了,找了半天也没查出来哪里有问题,邻居家都有电,独独他们家断电了。准备下班的刘超耸耸肩,“我又得赶紧去一趟了。”

  西王门社区的服务管理模式已经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刘超说:“对我们的要求也就更加严格,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是社区居民需要,我们一定会第一时间赶到,因此加班也是常有的事,凌晨一两点的情况也不是没有。”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