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访谈:大学生“村官” 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担当

来源:威海日报 作者:徐榕蔚

  特邀嘉宾:

  王君文:高区党工委组织部副部长

  王庆波:文登市张家产镇党委副书记

  戚其仁:经区凤林街道办事处杨家台村村民

  孙武安:山大威海分校马列部主任、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范广垠:山大威海分校公共管理系主任

  孙智芹:威海市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副处长

 

  王君文:完善培养机制,发挥“村官”优势

  今年,按照全市统一部署,高区共分配了10名大学生“村官”。为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调动他们参与农村工作、推动农村发展的积极性,高区管委建立了区、镇、村三级培训机制,着重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采取举办大学生“村官”培训班的方式,让“村官”参观村居拆迁改造现场和重点企业,听取农民增收、农村工作方法等专题讲座,到农村实地调研,增强他们对工作的信心。通过建立谈心谈话制度和大学生“村官”联谊会制度,随时了解“村官”们的思想动态。通过网络开设“大学生‘村官’讲坛”,建立了大学生村官QQ群,搭建畅所欲言的平台。在镇、街道建立了大学生“村官”业绩考核档案,作为续聘、奖惩、招录干部、报考研究生等的重要依据。

  然而,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养管理工作。尽快完善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的后续政策措施,镇(街道)、村党组织要联系工作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利于大学生“村官”成长进步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为他们干事创业、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要加强大学生“村官”农村政策法规、实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村工作本领。采取“一对一”帮扶的方式,增强大学生“村官”应对突发事件和处理农村问题的能力。把阶段性考核与平时考察了解相结合,全面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村官”的德才表现。

  另外,从大学生“村官”政策本身而言,它的出台不仅是对就业的缓冲,而且要从大学生毕业这一步做起,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开辟更多的就业、创业新渠道,从而为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提供新出路。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比较复杂,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急需大批高技能、高素质的实用人才。大学生长期在学校学习,接触社会较少,实践经验匮乏。经过在基层工作的磨练,他们可以更多地接触农村、了解农民,缩短适应社会的“磨合期”,丰富基层工作经验,顺利实现从“校门”到“农门”的过渡,更快地成长成才。

  但从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的角度来看,仅仅依靠大学生“村官”选拔政策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首先,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观念,优化招聘程序,加强对新进大学生的培训,使他们尽快适应岗位需要。其次,大学生要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可先就业后择业。第三,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防止专业设置的“空对空”。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对政府和社会各界来说,要加强引导,完善政策,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到急需人才的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就业。

  王庆波:填补人才“洼地”,调动“村官”积极性

  选聘大学生当“村官”,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能对农村的长远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如果大批高校毕业生难以就业,势必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而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是一种就业选择,也是一种发挥才能的途径。从农村现状来看,长期人才外流导致基层人才匮乏,在教育、医疗卫生及农业技术等诸多方面都面临人才资源不足的窘境。而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迫切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胆识的人才进入农村,填补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人才“洼地”,广大大学生无疑是合适的人选。

  张家产镇非常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和管理工作。为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引导他们扎根基层,我们做了不少努力。首先,搭建创业平台。对大学生“村官”的食宿进行妥善安置,优化工作和生活环境,使大学生“村官”身定心安。其次,把大学生“村官”分配到靠近镇区、经济实力强、民风淳朴、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强的村任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指定一名班子成员和一名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基础好的机关干部担任大学生“村官”辅导员,传授群众工作经验,使大学生“村官”尽快入乡随俗。第三,精心管理,要求大学生“村官”全程参加所在村的各种会议、所在片的片总支会议、机关干部的各种会议。第四,严格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存入个人档案,将大学生“村官”纳入机关的规范化管理。

  通过这些细致严格的管理,有效调动了大学生“村官”投身农村的积极性。如教育专业出身的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利用暑期义务组织了两期中小学生补习班;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的“村官”利用所学知识,对一些不规则的地块进行测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以镇党校为基地,我们引导大学生“村官”利用所学知识对广大镇村干部进行培训。大学生“村官”还结合镇村实际,每年选取两个课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戚其仁:“村官”带来新观念,注入新活力

  不知不觉间,大学生“村官”丛静来我们村已经快半年了。在这段时间,丛静为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大家都认为,“村官”带来了新观念,为村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从我们村的实际情况看,大学生“村官”政策,一方面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机会,是一项着眼基层、长远发展的好政策。

  在我们村,大学生“村官”不仅把分配的工作干得井井有条,而且善于观察,把其他人没有发现的问题也圆满解决。比如,在村举办的无花果节上,由于客流量大,人手严重不足,丛静就主动承担了果园农活,不仅采摘速度快、质量高,而且包装工作也做得很利索。更重要的是,丛静的综合素质强,能临时客串导游,带领游客参观无花果园,向游客讲解食用无花果的好处……像丛静这样能干会干肯干的“村官”,我们很佩服,也很欢迎。

  根据我的了解,除丛静外,其他的“村官”进入角色也非常快,经常深入农户家了解民情、征求意见,指导农民使用电脑、网络等“新鲜玩意”,不存在外界担心的大学生不能吃苦、难以融入基层的问题。这些“学生娃娃”来到农村的最大意义,就是带来了农民最缺乏的新知识、新思想。他们都有知识、有能力,对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把握和理解比我们强,特别是能解释国家新出台的法律、法规,让我们每个人都做到心中有数。[page]
 

  孙武安:培养“农村情结”,提升群体责任感

  建设一支有能力、重品行、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我曾经在三市三区做过关于农村干部队伍的课题调研,发现与全国绝大多数农村一样,年龄老化、学历不高、人才断层和缺乏竞争性,是威海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区位优势不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受地理条件限制的偏远山区,这种现象更加严重。

  农村工作极其重要,能否做好关系着改革发展大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农村工作非常复杂,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其中人才建设尤为关键。在这种大背景下,旨在培养后备人才、缓解就业压力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就是一项战略性工程,既着力当前又着眼长远。当然,这项工程的效果绝非一朝一夕、一年两年就能体现。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可行性和引导性的特点,从长远看,意义重大。

  这项工程对于只接受过学校教育的大学生来说,提供了自我成长的机会,更是社会教育和国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很多大学生来自农村却不了解农村,只注重学院教育而忽视社会教育,这样的后果就是不能学以致用。一方面是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教育资源无形中被浪费;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村人才奇缺,基层干部迫切需要更新换代。大学生“村官”政策恰恰为解决这个矛盾提供了突破点。

  同时,这项工程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对农村的感情,提升群体社会责任感。农村工作的复杂性和艰苦性,若非亲身体验、真正经历,常人是很难想象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再教育、再完善的平台,无论将来大学生“村官”能否留任,他们对广大农村都会产生一种“农村情结”,这在无形中也提升了大学生的群体社会责任感。

  接受过现代教育的大学生在服务农村的实践中,也会把现代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传递到农村,从而循序渐进地推动新农村建设。这也为我们的大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新形势、新状况,大学教育应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增加务实性的课程,为这一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相关知识储备。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在干部选拔和用人制度上,适当向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群倾斜,从而在政策上起到引导作用。

  范广垠:拓宽发展舞台,融入广袤土地

  如何使知识分子顺利就业,看似是个社会问题,其实也是亟须解决的政治问题。当下,公务员考试竞争异常激烈,进入企业就业也不是一帆风顺,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各级党委和政府关怀大学生就业,不仅传递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也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从当前分析,选派大学生做“村官”,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有一定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已予以高度重视。但是,这项政策的效果究竟如何,最终还要看学生是否能够扎根农村,是否能够在农村找到发展的舞台。大学生能否更好地服务农村,还与大学生的志向和农村所能提供的发展机遇有关。

  单一的政策效果总是有限的,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升迁机会。政府要进一步拓展农村基层各项工作的空间,让那些真正热爱农村的大学生们继续留任,从事如农业技术、法律、市场信息、金融等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工作,有效满足当前农村对优秀服务型人才的需求。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农村正在经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迫切需要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光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对于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村官”来说,要适应农村的生活环境并非易事,要当一名称职的“村官”必须主动融入广袤的土地,在与群众同甘共苦中增进感情。只有这样,广大群众才会信任你、亲近你、接纳你。

  孙智芹:做好教育引导,鼓励扎根基层

  众所周知,随着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近几年来,整个社会陷入“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困境,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为了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国家和地方政府都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选拔大学生到基层当“村官”政策就是在此背景下出台的。担任“村官”期满后,大学生可享受考研加分和公务员优先录取等优惠政策,这吸引了很多大学生的目光。当“村官”也成了不少大学生考研、考公务员之外的就业首选。

  我认为,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是成长成才的正确选择。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宽,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缺乏基层工作经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大学生到农村任职,一方面可以全面掌握基层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知识优势为建设新农村服务,其中的优秀者更可以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羊”。

  从就业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公开选拔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台,对缓解就业压力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不足。因为就目前给予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而言,许多大学毕业生是抱着拿“村官”当跳板的心态前往农村的,工作积极性势必大打折扣。从这点来说,这项优惠政策并不利于大学生扎根基层、全身心地服务新农村建设。

  我认为,要想真正让大学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应该倾向于制定让他们留在基层、做出实事、取得实效的优惠政策。比如,鼓励有专业优势的大学生“村官”利用技术带动新型农业项目开发,为他们提供资金、场地支持等。这类鼓励政策既能让他们实实在在就业,也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人才缺乏的矛盾。而作为学校,不仅要搞好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做好服务基层的教育引导,让大学毕业生诚心实意地到基层就业,而且具有扎根基层的信念。本报记者 徐榕蔚 曹石岩 实习记者 宋亮 通讯员 潘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