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创业一线去——上海大学生用行动诠释爱国情怀
对作为青年主体的当代上海大学生来说,这样的认同不仅表现在思想上,更表现在行动中。近几年来,无论是去西部、去基层还是去一线自主创业,当代上海大学生用行动为新时期的“五四”精神做出丰富的诠释,践行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独立自主的开创精神。
复旦大学第八届研究生支教队队员王帆,2006年8月前往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三合中学支教。在恶劣的环境中,他和队友们坚持在那里支教一年,给孩子们上起了数学课、英语课、地理课……
2008年4月,王帆遵照与支教学校学生们的约定,特意在高考之前从上海到宁夏看望他们,并为三合中学带去了由复旦大学学生募捐的9000元现金和大批书籍。“支教的经历带给我自己太多的改变,让我变得更加乐观、坚强,同时也深深理解了西部的落后和我们青年一代所肩负的重任。”他说。
华东政法大学的陈聪,2007年大学毕业后就到上海闵行区吴泾镇塘湾村任村主任助理,成了一名小“村官”。上任之后,征兵、动迁、社团,陈聪接触的工作不下七八种,“现在感觉是个全能人才了。”陈聪说,特别是他自己的法律专业背景,涉及法律问题的工作他总是得心应手。
当上“村官”后,陈聪顺利通过了全国司法考试,当自己与曾梦寐以求的高薪岗位越来越近时,他却犹豫了。律师面试那天,他放弃了,最终还是选择继续留在塘湾村。“那里有村民们对我的期望,还有属于我的一张办公桌。”陈聪说。
陈聪说:“听很多前辈、师长说过,要了解中国,首先要从农村、从基层开始。每当我在校园里看到‘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横幅时,内心的激情总是被一次次唤醒,也一次次坚定留在基层为大家服务的决心。”
自2006年起,上海开始大规模地选聘大学生村干部,主要包括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有志青年三类。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上海受调查的7个区县中共有大学生村干部674名,28周岁以下的占95%,行政村覆盖率达70%以上。
2009年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候选人袁辉,大学毕业后曾在惠普、微软等国内外知名科技公司任职。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他于2001年创办上海赢思软件技术有限公司。通过不断科技创新及自主研发,公司不仅成功创造出全世界首款基于即时通讯平台的智能网络机器人,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机器人提供商,而且还成为微软公司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及微软唯一官方中文机器人合作伙伴。
“青年人的成长和祖国的强盛息息相关,我们要在国家需要的时刻、需要的领域勇于主动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袁辉说,“青年人主动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目标相协调,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必将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人生天地。”
- 大学生村官郭帅:开展养鸡项目带动村民致富 (201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