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批大学生村官 当“村官”先爱农村
这里很需要我们
一本工作笔记,一本“三联工作制”台账,一本《迎世博市民读本》,几册《半月谈》,还有厚厚一叠文件资料。在金山区山阳镇中兴村村委会,大学生“村官”朱敏的办工桌上,如今摆着的是村支书助理的“十八般兵器”。
小朱毕业于上海电机学院,曾担任所在院系的学生会主席,还是学生党员。毕业时,他曾有机会签约一家国企,听到选聘“村官”的消息,他没和父母商量就报了名。亲戚朋友对他的决定并不理解,觉得他出身金山农家,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如今再回农村太不值。“学校老师一直鼓励我,认为我的性格挺适合做村官,而且还能为家乡做贡献。”朱敏说。
记者发现,首批大学生“村官”几乎都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中绝大多数是党员、学生干部,因此选择来农村工作,都需要一番勇气。
学方言像学“外语”
拥有硕士学位的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马明,如今是闵行区华漕镇华漕村村支书助理。放弃外企职位的他上任后发现,当“村官”面临的第一个大问题是方言。马明笑言,闵行本地话听上去就像一门新的“外语”,发音习惯和表达方式全然不同于普通话。“只能靠多听多练,多跟村民沟通。”马明说,他是拿出学外语的劲头来学本地话,渐渐的,他连猜带蒙能知道个大概,半年下来,他已经可以准确做会议记录了。
在崇明岛当“村官”的交大毕业生张小勇告诉记者,当地还专门为大学生组织了崇明话学习班,三十多个课时突击训练,让他们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多了一份自信。
人在做“小事”中成长
在金山土生土长的朱敏,在交流上就少了不少障碍。不过,朱敏还是发现,理想与现实有着差距。起初,朱敏常常会为工作的琐碎而沮丧,如调解工作、民政工作、老龄工作、妇女工作、民兵工作等,都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热情。
后来,他发现,“小事”中也有大学问。“刚来的时候,正是水稻病虫害多发的时期,我就跟着带教老师去村民家发药,针对不同的病虫害情况发不同的药,还要指导村民怎么用。”小朱说,虽然他从小在农村长大,但对农村的各项政策和具体事务并不熟悉。他慢慢领悟到,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无论在哪个领域,一开始都不可能直接“干大事”,要从小事做起。“尤其在农村,你眼中的‘小事’,对群众来说,却是关系到他们生活幸福的大事。”
不只做文字工作
而硕士生马明在工作起步阶段也曾懊恼,自己多年所学到了农村只剩下了文字输入和整理能派上用场。后来,在一次解决房东和租户的纠纷中,马明第一时间和另一个村干部一起下现场,将情绪激动的两方拉开之后分别调查情况,通过多次走访,终于摸清了情况,最后他草拟了一份三方和解协议。事情圆满解决,马明的办事能力也在村民中得到了认可。马明很满意自己除了文字工作外,能为村民做更多事。
如今,中兴村的朱敏在适应工作后,开始考虑用所掌握的知识做更多有益于农村的事。他了解到,种西瓜、草莓等是中兴村农户重要的经济来源。他提出,不妨开拓网上交易等渠道,还可以依靠网络知识实现科学种植,提高产量。这个想法得到村领导的肯定和村民支持。现在他已经开始搜集各种资料,同时广泛运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希望将“想法”变为现实。
当“村官”先爱农村
学说方言、安心做“小事”、发挥特长开拓工作领域,半年来,大学生们陆续跨过适应期的三道坎,“村官”也越做越像样。
今年,新一批的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又将启动。作为“过来人”,朱敏想告诉大学生们:如果只是抱着逃避就业压力,甚至端“铁饭碗”的念头而选择当“村官”,恐怕这条路也并不怎么好走。他提醒那些准备要走这条路的大学生们,必须做好迎接各种挑战的准备,最好的准备就是———热爱你所服务的地方。
- 2008年上海选聘200名大学生“村官” (2008-05-14)
- 当“村官”可成大学生成才新选择 (2008-06-23)
- 上海首批198名大学生任村官 3年内每村至少一名 (2008-07-25)
- 热衷当村官 上海逾两成应届生08年基层就业 (2008-07-25)
- 上海大学生:不做都市“白领”爱当郊区“村官” (2008-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