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老港镇用事业和感情留住大学生村官
不过,在浦东老港镇工作的大学生们却似乎例外,自2006年首批“三支一扶”大学生报到,7年来已有约60名应届毕业生来到老港,迄今只流失2人。他们有的人是来了就不肯走,有的人走了还要回来, 因为这里“有前途、有温暖”。
初到乡村有落差
为改变“有知识的考出了农村,有头脑的跳出了农村,有体力的蹦出了农村”带来的三农人才匮乏局面,上海从2006年开始招募应届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工作,形式包括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区级和镇级有志青年项目三类。前两类中,相当一部分是新上海人,有志青年则是各区县和村镇的本土大学生。
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从城市来到乡村,最初总会有落差,这种落差,既体现在大学生自己的心理上,也体现在村民对大学生的态度上。
2006年首批来到老港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小宋,对这两种落差都深有体会。虽然小宋来自山东农村,但在市区的大学读了四年书,来老港镇报到那天,他也骤然失落——小宋至今记得,车辆一路向东,路越来越窄,楼越来越矮,城市的印记越来越少,都市霓虹被蛙鸣稻田取代。第一个周末,他在村子里散步,老农看见T恤上写的三支一扶字样,热情招呼“你是市里来的大学生?”然而,因为一个不会说普通话、一个不会说南汇话,小宋后来长期无法与上年纪的村民交流。有一个老大爷来村委会打听青苗补贴,看到办公室里只有小宋,掉头就走。有时回到市区与老同学聚会,他明显感到聊天不在一个频道上,同龄人谈美食、时尚,而他整天打交道的则是河道疏浚、青苗补贴,月收入只有2000余元。家乡的父母劝他,待在老港还不如回老家。
建立了“留人”机制
为了帮助这些80后大学生扎根,老港镇建立了一套培养青年后备人才的机制。
首先,安排他们与镇里的后备干部一起参加培训,到各部门轮岗,安排镇班子领导担任他们的“梦想导师”,帮助他们快速进入角色。
同时,考虑到年轻人、特别是新上海人要买房成家的压力,老港镇在三年服务期满后,通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定向招考等形式,“给位子,腾位子,加位子”,提拔有能力的年轻人在村居委和镇属单位里走上重要岗位,为他们创造发展空间,职业前景和收入曲线双双上扬。
与老港共同成长
镇传媒办的小杨是老港本地人,在镇里工作几年后,考进浦东一家事业单位。可离开老港一年后,她又回来了。说起原因,她说:“那家单位工作很清闲,但氛围没有老港好。”团委书记小吕介绍说,一个女大学生考三支一扶来到老港,男朋友在其他郊县,在镇领导关心下,他也来到老港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如今两人已经结婚,安心做起老港人。最初不适应乡村生活的小宋,也渐渐发生了变化,如今他更愿意节假日待在老港,与村民打成一片,不仅能听会说南汇话,还娶了老港姑娘,在老港“挖了个坑,深深扎根”。
感情留人,事业留人,一批批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有志青年在服务期满后,继续留在老港,与老港共同成长。小宋说:“来到老港七年,不仅没有七年之痒,反而更加证明了当初选择的正确。”
本报记者 孙云
- 上海市崇明县为12对大学生村官举行集体婚礼 (2011-07-29)
- 上海市崇明县首批村官任职期满七成选择留下 (2011-08-02)
- 上海市闵行区在乡镇换届中注重“下选”干部 (2011-12-30)
- 上海市大学生村官关注两会给代表委员提建议 (2012-01-12)
- 上海市崇明县新村乡探索年轻干部培养新模式 (201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