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大学生村官孔祥喜春节加班在村里

来源:新华社 作者:刘阳 刘彤
    9日晚10时,已经放假在家的延安大学生“村官”孔祥喜接到一个紧急电话:“我是给你村运送大棚薄膜的司机,我找不到去你村的路,雪越下越大,再送不过去,就要被困住了。”孔祥喜放下电话,立马出家门寻找运薄膜的卡车。此时,今年以来最大的一场降雪正笼罩着延安。屋外的雪片,伴着寒风砸向小孔,他的摩托车在风雪中艰难前行。

    卡车上拉的是延安市宝塔区松树林乡孙家砭村几十户村民建设大棚用的薄膜,也是由孔祥喜提议并发起成立的村民合作社为村民购买的第一单货物。

    在南泥湾,孔祥喜终于找到了卡车,他带领卡车在大雪封路前顺利抵达距离他家20多公里的孙家砭村,并于10日凌晨3时卸完货物。擦拭着额头浸出的汗珠,小孔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顾不上休息,收钱、发货……一系列工作让孔祥喜忙得不亦乐乎。直到10日中午将大棚薄膜分配完毕,小孔才有空歇一歇。“这下放心了,年后的大棚建设工作基本没啥大的障碍了。”小孔轻松地说。

    孔祥喜2008年9月来到孙家砭村任村支书助理。一穷二白的孙家砭村让小孔很是震撼:全村所有耕地都在种着收益极低的老玉米,没有任何产业化、规模化农业的基础和迹象。

    孔祥喜说:“老玉米每年每亩最高能收1200斤,每斤最高卖7毛钱,毛收入也不过840元,除去成本,纯收入最多500元;而用9分地建一个大棚,种蔬菜水果,每年纯收入能达到8000元左右。按理说,其中的差距,一眼就能看出,但村民们一开始就是不肯干大棚,原因在于观念跟不上和害怕吃亏受骗。”    为了让村民放下心来,孔祥喜除了想方设法做村民思想工作,还提议并发起成立村民合作社,为村民提供发展产业化、规模化农业的各项支持,这一车大棚薄膜就是合作社为村民提供的第一次集体购买服务。

    当记者问及孔祥喜放假后加班的感觉时,小孔想了想,憨厚地回答道:“村里的事,没有啥加不加班的。在这里干3年,能给村里带来点改变,就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