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新农村建设歌高步阔

来源:忻州日报 作者:原佳文
    农家喜迎牛年春,耳闻目睹一派新。在农历正月的一个艳阳天,我们来到原平市新原乡唐林岗村。只见沼气灶上蓝焰腾,热水器用上太阳能,一条条吊炕暖烘烘……村支书兼村委主任李中午激动地说,他们以203户沼气,257台太阳能和287条吊炕的"三招鲜"一跃成为忻州市14个县市区的节能减排第一村。这是原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托起的一道风景线。去年以来,原平市委、市政府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通过着力抓好五个"点"的有力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果。2008年省定的27个重点推进村普遍进行了"四改四化",硬化通乡公路和街巷各83公里,植树3.2万多株,自来水入户8475户,电话入户6662户,电脑入户835户,共建文化活动室27间630平方米,卫生所41间793平方米,健身场3274平方米,便民店160间3000多平方米,标准校舍432间5100平方米。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52亿元,人均1万多元,绿化、净化、亮化三率都达到100%。

    原平市在建设新农村的大棋盘上,着力狠抓了五个"点":一是部门联动,领导包点--全市成立由市长张志哲挂帅,有36个部门参加的新农村建设领导组,成员单位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并组建下乡工作队进驻27个重点推进村。市四大班子27名领导也分别包点,认真指导新农村建设。

    二是分类指导,注重特点--全市对27个重点推进村,因地制宜地划分为工矿区、城郊区、农业区和林果区四个类型,按照新农村建设的12项基本标准,分条逐项对照落实,借鉴试点村及外地的先进经验,梳理出各类村庄的产业发展思路:农业区19个村努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重点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效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储藏及畜禽生产加工;工矿区3个村抓好煤矿开采,延伸产业链,发展交通运输与餐饮服务;林果区3个村做大做强林果产业;城郊区的村依托城镇优势调产上项,整合资源,高位发展。

    三是发挥优势,打造亮点--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搞齐步走、一刀切,而是从实际出发,选择优势,打造亮点。如新原乡柳巷村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投资4200多万元,建成两个居民小区,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呈现出忻州市首屈一指的新村景象。解村乡北三泉村则实行以文兴村的方略,注重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努力建设文化大院,组建龙泉工艺品合作社。他们历时10个月精雕而成的"龙腾奥运"大型龙壁,献给了北京奥组委。与此同时,子干村的双万亩酥梨,班政铺村的苗圃以及唐林岗村的新能源综合利用,都形成了"一村一品"的规模产业。

    四是培养典型,狠抓重点--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把全市新农村建设推向前进。如在沼气建设中,全市把唐林岗村、北三泉村、东街村和班村养殖小区作为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建设示范区,通过现场开会、技术培训和推广经验等措施,大大地推动了全市新能源建设进程,2008年完成沼气1226户,并建立沼气服务网点长效机制,超过了忻州市下达任务,完成吊炕580铺和太阳能热水器258个,分别超任务16%和72%。

    五是建好班子,强化"支点"--"抓好新农建,班子是关键"。全市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与重点推进村的领导班子建设,通过重点村干部培训,提高两委班子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通过配备大学生村官,提高领导班子的文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通过组织外出考察学习,从改变观念和拓宽思路上吸取营养;通过民主选举换届,使两委班子更合民心,大大增强了建设新农村"火车头"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