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德正其身为大学生村官搭建成长平台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麦正伟
    “因材施教,为成长筑平台;德正其身,为发展树典型;才胜其任,为提升打基础;考察推选,为转型摆擂台。”这是朗县在村(居)“两委”换届选举中,对培养大学生“村官”适应农牧区、适应基层、适应群众,充分发挥好他们在农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把心留在农牧区、把人稳在基层的做法和经验。

    笔者认为,其经验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朗县善于帮助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主动给他们压担子、交任务,明确职责,实行结对帮带,注重实践锻炼。朗县的这种做法既切合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又因地制宜,不循规蹈矩,使大学生“村官”不仅很快适应了基层工作环境,而且在短时间内为广大农牧民所接受。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之间水乳交融,亲如一家人,成为了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新的生力军。

    笔者从朗县对大学生“村官”培养和使用中得到启示:为真正确保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留得住、干得好,就必须从农牧区的实际出发,着力在培养、管理和使用上下功夫,努力为大学生“村官”创造好成长成才的条件、搭建好成长成才的平台。

    强化教育培训,是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基础工程。到村工作的大学生情况不一、思想各异。对此,有关部门要加强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在角色上由“同学”向“同志”转变,思想上由“城市”向“农牧区”转变,观念上由“短期服务”向“长期扎根”转变,要让大学生“村官”相信农牧区非常需要自己,农牧区能够锻造自己,农牧区能够成就自己。要健全培训帮带机制,通过“乡土化”培训、“走出去”学习、“手把手”帮带、“交流式”提高,组织大学生“村官”深入学习农牧区的政策法规、农牧业产业化知识、农牧业实用技术、村务管理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知识和工作方法,为履行岗位职责、做好各项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突出实践锻炼,是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根本途径。“玉不琢不成器”。大学生“村官”只有经过实践的摔打才能有效增强实际工作本领。要破除求全责备的观念,消除对大学生“村官”“太年轻”、“不放心”的顾虑,对看准了的潜力大的优秀大学生“村官”,要敢于打破常规,早一点将他们放到有利于促使他们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岗位上进行培养锻炼,要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多承担一些急、难、险、重任务,帮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砥砺思想、磨练意志、增长才干。

    管理服务并重,是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要完善政策措施,坚持用事业留人、用好的机制留人,不断改进和完善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工作。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和目标。加大关注力度,不断创新载体,创造各种条件,对他们工作上关心支持、业务上加强指导、管理上严格要求、政治上重点培养,让他们真正得到群众认可、社会认可,实现自身价值。(麦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