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干部年轻化
如何看待干部年轻化
公务员队伍里流行着这样一首顺口溜:“一十七八嫩头小伢,二十七八结婚生娃,三十七八等待提拔,四十七八准备回家,五十七八养鱼种花。”其实这正是相当一部分机关干部从政心态的真实写照,其中涂抹着浓重的历史痕迹,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多年来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晴雨表和指向标,其核心直指选人用人上的“年轻化”。笔者以为,干部队伍“四化”以来,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轻“三化”而偏重“年轻化”,感觉总有几分矫枉过正的味道。
社会主义的宏基伟业,确实需要一代一代、一茬一茬新老干部的交替。然而,综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一个人干事的最佳年龄应该在25至55岁之间,而在县乡一级单位,一个干部的年龄一触到50的“杠杠”,就是政治生涯的一道“坎”,就意味着他的政治生命行将结束。应该说,在目前的生活条件下,一个处在50岁左右的人正是干事业的“黄金档”:物质上有了积累,孩子已长大成人,家庭也少了许多的牵绊,人生阅历、工作经验积淀出较为厚实的精神财富,完全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干事业、展宏图,而年龄上的“一刀切”却让他们成为“闲人”。
综合说来,干部队伍“年轻化”走偏的后果有三:
一是挫伤了中年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一些年富力强的中年干部,没有继续施展抱负的舞台,让他们过早地滋生出一种“船到桥头车到站”的消极情绪。
二是造成了国家人才资源的浪费。国家培养一个干部要投入很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往往要经过培训、岗位锻炼、考察学习等诸多环节,等他们成熟了,年龄也差不多四五十岁了,却离“下课”的时间不远了;而事业又不能“后继乏人”,必须着手新一轮的选拔。周而复始,我们的干部队伍就始终处在一个培养过程中,“成熟”了也就意味着将要“瓜熟蒂落”了。
三是助长了一些基层干部做事的浮躁心理。由于提拔年龄卡得紧,而一些干部的从政志向以被提拔为主要目标,要想尽快得到提拔,必须尽快干出政绩,可干出政绩又谈何容易,于是就不惜采用一些非正常手段。如此一来,为了赶上“年轻化”这趟专列,这些干部往往沉不下心来做事,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不应该放的地方去了。
为防止干部“年轻化”走偏,笔者有三点建议:一是在不同行业里,任职、离职可以设置不同的年龄要求,不搞“一刀切”。二是在干部选拔任用实践中,讲究年龄而不唯年龄,年龄大小不应该成为提拔重用的先决条件,真正做到凭实绩和能力用干部,不拘一格选人才。三是在各级领导班子配备上,尽量做到“老中青”三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年龄层次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 拓展训练总结及体会 (2007-08-30)
- 贯彻落实总书记6.25讲话心得体会 (2007-08-30)
- 入党积极分子到大庆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2007-08-30)
- 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浅谈 (2007-08-30)
- 社区巡防工作经验材料—打造平安社区 (2007-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