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毫州大学生村官:服务新农村青春别样红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


 

  他们是一群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青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然而,他们却选择了到基层、到农村工作,为我市新农村建设不遗余力地奉献热情和智慧,使一大批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新农村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

  日前,我市对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大学生“村官”进行了隆重表彰,让我们撷取三名大学生“村官”的经历,感受他们的别样青春。

  叶松:用心解决农民实际困难

  2008年,作为我市的首批大学生“村官”,李松来到了蒙城县庄周办事处王桥村,这个刚刚从大城市回来的“村官”,立刻遇到了一个现实问题,村里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土路与城市宽敞平坦的道路产生了强烈的反差。

  “一定要把村里的路修好,解决村民的出行烦恼。”李松想,但是修路的钱从哪里来呢?

  “只要为老百姓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李松认为,此后,在村民以及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支持下,他四处奔波,多方努力,先后筹措资金40余万元,为村里修建煤矸石路、砂石路、水泥路20公里,修补马王路5公里,安装路灯47盏,修建毁桥3座,受到了村里百姓的一致欢迎。

  在与村民打交道的过程中叶松了解到,村民李某某是一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不能到外地打工,还有两个孩子在合肥上大专,家庭负担过重。但是李某某并没有被困难所打倒,而是通过远程教育积极学习养殖技术。

  如何才能使李家摆脱生活困境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叶松想,只有帮助李家找到致富的路子才是真正的帮扶。于是叶松主动与李某某接触,鼓励他运用学到的技术养羊,李某某欣然同意。2010年以来,李家的养殖规模从8只到15只到80多只不断扩大,叶松忙前忙后,不遗余力。如今,李家每年可卖出40多只羊,年增加收入近三万元,终于告别了贫困生活。

  孙瑞苹:托起留守儿童新希望

  作为一名警官学院的毕业生,孙瑞苹最初的梦想就是回老家踏踏实实地做一名大学生“村官”,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2009年8月,孙瑞苹梦想成真,背起行囊来到了谯城区五马镇五马村任村主任助理。

  基层工作繁琐细碎,孙瑞苹在协助村主任做好各项村务的同时,对留守儿童给予了特别的关爱,主动与当地小学联系,着手分类统计留守儿童,制定学生借书规则。

  渐渐的,孙瑞苹与许多留守儿童熟悉起来,在此过程中她发现有个孩子从来不到图书馆借书。心想,你不来借书我就给你送去吧,于是她利用放学时间到孩子家里去送书。但是孩子并不领情,每次看到孙瑞苹总是躲在外面不愿意回家,更不愿意接近她。

  “后来我才明白,其实这个孩子并不是对我有敌意,而是他的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给他内心留下了阴影,孩子不愿意因为别人的关爱成为邻居的谈资,觉得自己从小就比别人差。”孙瑞苹说,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她白天不再去孩子家了,晚上的时候才去送书并指导他学习。

  “节假日的时候,我还邀请身边的同事一起,拿出些钱来资助孩子,并告诉他说这是上级的专门补贴款,以减轻孩子及其爷爷奶奶的心理负担。”孙瑞苹说,周末的时候,她会把孩子带在身边,让他多接触外面的世界,以改变敏感的性格。

  通过几年的不断努力,这个孩子的性格渐渐开朗起来,学习也一直名列前茅,心理及身体得到了健康成长。如今,已经成为五马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的孙瑞苹依然在关爱留守儿童的道路上执着前行。

  袁愿:双手成就村民致富梦

  2010年9月,刚刚大学毕业的袁愿来到涡阳县陈大镇孙老家村当了一名“村官”,此时她清秀的脸上稚气未退,纤细的身材弱不禁风,这样一名女孩子能做好“村官”吗?看到村民们质疑的眼神,袁愿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点成绩来证明自己,一定要带领群众发家致富。

  为了尽快进入角色,袁愿积极参与村里的各项事务,从道路铺设到水利设施普查,从村级换届选举到民情大走访,从农作物灾情核查到惠农补贴发放,从低保家庭审核到危旧房屋改造,事无巨细,全程参与,很快摸清了村情民意,农民们最关心的还是怎样走上致富之路的问题。

  “我在大学里学的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知道要想实现效益最大化,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是关键。”袁愿说,2011年10月,她联系了6名有创业意向的村民,共同筹资8万元建立起了粉丝加工厂,对村里种植基地的红薯进行深加工,并注册了“孙老家”牌商标,请专人负责严把质量关,成功通过了QS质量认证。

  粉丝厂建立起来了,怎样才能扩大销售呢?袁愿自愿当起了产品代言人和推销员,作为省人大代表和村里的党总支第一书记,她在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时,都不忘宣传推介村里的粉丝。

  在袁愿和伙伴们的共同努力下,村里的粉丝产品逐渐打开了市场,进入了南天、新华电、凌翠等多家连锁超市销售,并与县内的四所学校、六家企业签订了供销合同,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2012年,孙老家村淀粉专用红薯种植面积达300亩,加工粉丝210吨,村民户均增收3025元,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00多人。

  “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我选择了‘村官’这条路,我就无数次地告诉自己,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都将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一位大学生村干部在学习笔记里写下了这样的誓言。近期,我市对170多名新任大学生“村官”进行了为期5天的培训,此后,这批“村官”将奔赴各自的岗位,用青春滋养充满生机的土地,用汗水服务勤劳朴实的农民。(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