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大学生村官成功之道:突破四大成长阻碍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李吉吉

“村官”胡建党(中)和村民在一起    
 

“村官”胡建党(中)和村民在一起

 陈伟杰在密云县不老屯镇当村官
陈伟杰在密云县不老屯镇当村官 

  近年来,北京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报名一直保持着火热的局面。“考公务员有政策、考研有机会、仕途有发展——”在一些人眼中,干几年“村官”,似乎一下子就能获得不少未来发展的便利条件,不说是鲤鱼跃龙门式的飞升,也是满怀希望的前景。但另一方面,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又似乎难使“村官”感到如此乐观:水土不服、无用武之地、饱受争议——成为了大学生难以融入农村体系的焦点难题。更让人关注的问题是“村官”之后,未来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为此,本刊走进“村官”群体,关注了他们中的一些佼佼者,希望通过他们的实践,能为时下正陷入就业选择、迷局的大学生和年轻人们提供借鉴和思考。

  ●典型人物●

  两位被村民认可的年轻致富能手和带头人

  2007年走上“村官”岗位,北京体育大学武术专业的毕业生,来自山东农村的28岁小伙,他就是胡建党,现任大兴区庞各庄镇王场村村党支部书记,是北京地区由“村官”被村民推选为村书记的第一人。他还有很多响亮的头衔: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北京市优秀大学生“村官”等等。他现在干的事情也是他最大的理想,就是把王场村现有的农业合作社,打造成产值上亿元的现代化农工商集团。

  “我现在考虑的目标是要为村里培育一个成熟知名的绿色农业品牌,同时在今年引上千万资金开发新兴的民俗旅游项目,实现每家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家在北京密云的陈伟杰算是地道的北京人。他现任密云县不老屯镇学艺厂村和陈家峪村的“村官”,从他筹资五十万元在村里办起养鸡场开始,就成为被村民认可的致富能手和带头人。

  ●成功之道●

  突破阻碍“村官”成长的“四大”挑战

  挑战一:“准村官”如何面对去与留的迷茫?

  是留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大城市中打拼,还是“另辟蹊径”给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奋斗空间,这正是很多“村官”们选择前需要面对的最大困惑。

  “当时,我一样面临着选择,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普遍要背负家庭的重担,有一份去加拿大当保镖的工作基本落实,最诱人的是月薪8000美元。”胡建党说,“当时真的很想去,但父亲的话帮我做出了决定。他说既然是普通农家出来的娃,从小都是受到国家的照顾和培养,更应该脚踏实地地为国家和为社会做点事情。”就这样,按照一个淳朴农民的朴实想法,他留下了选择报考“村官”。

  陈伟杰是标准的北京孩子,脑瓜灵活,敢想敢干,虽然是只在江西一所不知名的大学读了个大专学历,但他却利用所学的旅游专业知识,在暑假里就干起导游工作并开了自己的旅行社,红红火火的挣到了第一桶金。面对就业,他有自己的思考:“一个外地院校的大专文凭回到北京,去和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去争CBD、中关村、金融街的白领岗位会有劣势,所以必须给自己找到准确的定位。”于是他给自己定下了自主创业的发展方向,但毕业后的现实是他进了某驻京办的编制,办公室略显安逸的生活让他无法安心;选择离开后又每天“宅”在家里,虽说仍有自己的“小生意”可做,而且生活无忧,但这种懒散的生活,让他的父母坐立不安。母亲告诉他,你的理想是当老板,但老板也是要从员工做起的,谁都不可能直接逾越现实,所以应该脚踏实地地去创业,多去积累经验。

  挑战二:“新官上任”如何直面巨大的落差?

  “最初我想象中的‘村官’,就是给村长开开车,当当保镖,装装门面而且还有点小威风。”胡建党说起自己赴任时的“幼稚”觉得很不好意思。亲身来到村里,发现王场村是地处大兴东南、一个三镇交界处仅有60户200口人的小村庄,村民靠种植西瓜、蔬菜为生,并且都是靠自然季节种植,售价平于或略低于市场均价,村民并不富裕。起初,村里人都对他当“外人”看待,而每天的工作简单又枯燥,就是完成村委会交来的一些材料编写汇报工作,自己的感觉就像是在做一个文秘或书记员。

  对于家在密云的陈伟杰来说,留在家乡当“村官”,可谓是占尽天时地利。但没想到上任之后才发现,天时地利也变成了不利条件。首先,他来到的是经济尚不发达的水库北的不老屯镇,而没有能留在发展条件良好的库南地区;其次,这里是山区和半山地区,所处的环境以及当地农民惯常的农作物种植和生活方式,也都是他需要适应的。

  然而这两个人最终都克服了这些方面的困难,才走到了今天的这一步。

  挑战三:“村官”如何融入新农村?

  有些困难是之前能想到的,但更多的困难是想不到的。陈伟杰说,他刚到村里的一段时间,几乎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不过也正是这种貌似“游荡”的状态,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了村民,村民不经意也卸下了“防备”,让他接触到了最真实的村情实况。“有了这些实地考察后,我才开始真正认识了农村,而且自然而然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也就这样告别了脑子空白的状态,开始有事情干,有了目标。”他在和村民打上交道以后,工作和生活环境有了明显变化。后来,逐渐变成只要他提出想法,村干部就鼎力支持,帮他鼓动村民加入,村民的热情也逐步增加。村里的养鸡场和合作社就是这样办起来的,而且发展很快。

  “穷则思变,这是目前我国农村最普遍的现状。”胡建党说,来到农村一开始也没觉得自己是带头人,只是想办法帮助村民致富。他先摸情况,60户人家挨户走访;之后就是摸索,到处搜集信息,一会琢磨改良西瓜品种,一会想引进种植蘑菇,一会又钻研起搭建蔬菜大棚。现在看起来,这是没什么规划和思路的瞎撞,但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就是村民越来越和他走得近,工作也更容易开展。其实大学生“村官”头脑灵活又敢闯,最适合跑销路,跑政策扶持,所以只要肯多动脑筋,仔细研究,再加上腿勤多跑,完全可以争取到大量的资金和政策扶持。这是他摸索出的一条创业的捷径。

  挑战四:“村官”今后的“舞台”在不在农村?

  陈伟杰则认为:“‘村官’这个群体的出现有段时间了,与其说是群体,不如说是国家搭建了一个人才平台。”

  “大城市不是谁都能成功,小地方也不见得埋没人才。”这是胡建党和陈伟杰几年“村官”干下来最深的感受。农村是最需要人才的,而且机会远比城市里多,竞争更比城里要小得多,只要能塌下心来,不怕辛劳,做出点成绩绝非难事。所以“村官”要把农村当做自己的舞台,所谓出路都是自己选择和走出来的,不是等来的和要来的。“村官”要在这里施展才华、锻炼自己,与此同时会发现得到的回报不仅更丰富,而且很多积累的经历和经验也是独一无二的。本版文/李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