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北京市通州区尹家河村大学生村官徐繁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作者:王辉

徐繁很忙,最近一个半月,他没有享受过一个休息日;徐繁很累,每天下班时,他的腿都灌铅般沉重;徐繁也很开心,看到自己能力的逐步提升和工作的日渐上手,他感到充实、满足。


  短短一年的时间,徐繁已经和自己的任职地结下了深厚感情。走在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的马路上,不停的有人向他打着招呼, “这两天怎么没见你?”“啥时候有空到家里坐坐。”徐繁微笑、点头、致谢。“我喜欢这里,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毕业前的艰难选择


  2008年底,和每一名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一样,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徐繁,也在为就业问题发愁。 “我有哪些特长?我适合什么工作?”对职业规划有一定了解的他,不停地问着自己类似的问题。


  几番思考后,徐繁决定报考大学生村官。“村官能够让我真正地了解到最基层的东西,能够让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一个实践的平台。”同时在他看来,服务期满后,村官在报考公务员、硕士研究生时享受的优惠条件也会让自己更有可能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为以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009年5月,徐繁报名参加了北京市大学生村官招聘考试。同年9月,带着优异的成绩,他成为西集镇尹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挫折后的不馁前行


  到尹家河村没几天,徐繁就接到一项任务:村中计划修马路,要求他协助做拆迁动员工作。尽管知道难度很大,但徐繁还是高兴地接受了任务, “领导把这样的工作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同时这项工作也能让我有机会和村民接触,使我尽快地融入到尹家河村。”


  带着兴奋与信心,徐繁敲开了一家拆迁户的大门:“大爷,您这围墙如果不拆,就会影响咱村的整体规划,对您以后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也有影响。再说了,村委会对咱们拆迁户还有赔偿,您不会吃亏的。”


  任凭徐繁苦口婆心地一再劝说,倔强的老汉仍是一声不吭地干着自己的活。20多分钟后,不耐烦的老汉终于 “爆发”了: “我们家的事,我想怎样就怎样,你算个啥,管得着吗!”出师不利,让徐繁很是苦恼:为什么他们不肯接受我?为什么我真诚的劝说却换来这样一个结果?


  一番思考后,徐繁找到了答案:农村是人情社会,对外人有一种传统的排斥。要让这里的人接受你做的事,首先要让他们认可你这个人。


  他决定先从小事做起。对每一名前来办事的村民,他热心接待,耐心服务;稍有空暇时间,他就和村民聊天,熟悉村情,沟通感情。


  很快,外向开朗的他就和村民打成了一片,村民没事时爱找他聊天了、有事需要帮助时会想起他了、路上见面也开始邀请他到家里做客了……同时大家对他的积极评价也越来越多,“这孩子勤奋、踏实、口才好,融入环境快,很是招人喜欢。”尹家河村党支部书记郑增顺的评价颇具代表性。


  不久,由于出色的文字功底,徐繁被借调到西集镇党政办公室,负责信息简讯编辑、材料写作等工作。在他的努力下,西集镇信息的被选载量很快跻身通州区前列。


  工作外的勤奋积累


  虽然工作日见起色,但追求完美的徐繁却时时感到自己知识的欠缺。“大学里,我所学的只是一个专业的知识,但在这里,却需要我具备方方面面的东西。”


  为了弥补这些欠缺,徐繁将绝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了读书上。“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强迫自己看了近300本书,光买书就花了3000多块钱,相当于我两个月的工资。”徐繁说。


  漫步在西集镇的马路上,望着附近一个个热气腾腾的建筑工地,徐繁的眼睛里写满了希望,“通州正努力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新城,西集也在跨越式发展,能够参与其中,是我现在的幸运和未来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