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大学生村官配套工程开展红色“1+1”活动的通知

来源: 作者:北京市教…

各高等学校党委:

  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进一步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精神,推进“村村有大学生”、大学生社会实践以及大学生党组织建设等工作,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决定在北京高校深入持久地开展红色“1+1”主题教育活动。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弘扬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社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与“村村有大学生”工作密切结合,采取学生党支部(党小组)与京郊农村党支部结对的方式,推动大学生党员了解农村、服务农村,在志愿服务中增长见识,增强本领,进一步树立服务人民、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等崇高品质。

  二、活动形式

  北京高校组织发动1000个学生党支部(党小组),深入大学生“村官”所在的京郊农村,与该村党支部结对,建立共建和对口支援关系,支持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日常提供信息支持,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暑期由党支部(党小组)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团,根据对口农村党支部的实际需求,结合专业特点,集中开展科技支持、文化普及、卫生服务、知识宣讲、文艺演出等对口支援活动。

  三、活动安排

  定于2006年6月至7月份正式启动,初步确定1000个党支部(党小组)参与活动,以后每年根据各个党支部(党小组)结对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调整、考核、奖励等。参与活动的党支部(党小组)因毕业等因素需要调整的,需报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同意。2006年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1、6月20日前

  各高校结合学校专业特点以及本校毕业生到京郊农村就业的实际,组织申报(申报表见附件)。

  原则上,申报的党支部(党小组)数根据各校学生总数确定。学生数超过2万的学校申报数不超过30个,学生数在2万以下的申报数不超过20个。

  没有毕业生到京郊农村就业的学校至少申报1个,由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协调。

  2、6月下旬

  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审核学校申报表,确定参与活动的1000个党支部(党小组),于6月30日前在“宣教之窗”网站上公布。

  3、7月至8月

  7月初举办活动启动仪式,由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领导向参加活动的党支部(党小组)学生党员代表授旗,并向各校拨付每个党支部或党小组每年2000元的活动经费。

  活动启动后,各个党支部(党小组)与结对农村党支部开展日常活动,包括提供信息支持,举办主题党日活动等。

  暑假期间,由参加活动的党支部(党小组)在校内组织社会实践团,深入结对的京郊农村,采取各种形式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并于8月底完成3000至5000字的工作报告。

  4、10-12月

  各校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推荐工作效果突出的优秀党支部参加全市表彰。市委教育工委召开年度总结大会,总结展示活动情况,奖励先进。

  四、活动要求

  1、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校要把红色“1+1”活动作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要采取多种形式发动大学生党组织了解京郊农村实际需求,深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要配套安排教师带团指导、相关费用报销等支持,要全程监控,防止出现意外伤亡等事故。

  2、要认真组织,突出特色。各校要严格把关,认真遴选,要把比较优秀的学生党员和学生党支部发动起来,组织比较有特色、能够取得实效的社会实践团;各实践团不仅要开展知识宣讲、文艺演出等一般性的活动,还要努力开展文化普及、科技支持、卫生服务、环境保护等专题性的活动。

  3、要强调结合,力求实效。各校要把红色“1+1”活动与学生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活动中探索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新模式,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带动全校的学生党支部建设;要把红色“1+1”活动与大学生到京郊农村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服务本校大学生“村官”所在的京郊农村,帮助大学生“村官”适应和开展农村基层工作,形成一个大学生“村官”背后就有一个社团、一所大学的支援模式;要把红色“1+1”活动与大学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学生专业优势,切实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深入开展各项实践活动,要在活动中提高大学生服务农村的意识,帮助大学生增长见识、增强本领。

  各校要将工作动态及时报送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