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所市民学校——大学生村官的梦想与探索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作者:刘泽安

 “市民学校,只在城市的社区里才有的产物,要想在农村建一个可行吗?”大学生村官穆龙也曾经犹豫过。

  穆龙,出生在重庆市綦江区的万隆大山上,2012年到重庆市綦江区扶欢镇安育村当党支部书记助理,兼任团支部副书记,2013年任安育村党支部书记、团支部书记,并且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安育村市民学校校长。师资力量哪里来

  村民迫切渴望致富,但缺知识、无技术;全村152名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直接监护,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村民几乎没有合适的精神文化生活,农忙之余多以打麻将消遣。针对村庄现状,2012年,穆龙决定打破常规,率先在全市探索创建共青团市民学校。

  市民学校成立后第一课开讲的那一天是周末,村里只来了20多个小学生,大人一个都没有来,他们对这个学校不感兴趣,认为只是一个形式。穆龙还是有一点点欣慰,毕竟还有人来。针对来到市民学校的小学生讲的是捏橡皮泥和丢手绢游戏。他没有想到,安育村的孩子们没有见过橡皮泥,也不知道丢手绢的游戏规则,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向,第一堂课有点沉闷,不算成功。但穆龙没有气馁,硬是把市民学校坚持了下来。

  渐渐的,大人、小孩也都愿意来市民学校听讲座和玩游戏了,但随着人数的增加和个人掌握的知识有限,穆龙感觉到自己一个人已经不能应付,只好把招募志愿者的信息发到网上,招募市民学校的老师。

  网上招募工作进展十分顺利,全国各地的青年朋友都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一些专家也愿意无条件支持他的乡村市民学校,他聘请了广州小金雁社区公益服务中心总干事崔丽霞任顾问,培养村内中学生志愿者9名,通过重庆市爱心储蓄银行招募讲师团志愿者51名,与区内西部计划项目办、渝南青年爱心联盟开展结对共建。

  整合资源设计课程

  有了市民学校的一支队伍,平台基础更是十分重要。他主张整合各种资源,争取镇党委、团区委的支持,把“七彩小屋”、远程教育站点、农家书屋、新农村建设文体工程等项目捏在一起,配备桌椅、图书、电脑、投影仪、电视等必备办公用品,规范制度上墙,利用好1310平方米的村公共服务中心功能,全力打造集知识学习、兴趣培训、文娱活动、政策宣传、休闲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办学阵地。

  同时,为了让市民学校的实用性增强,针对村民设计了一套课程,包括农技知识推广、就业技能培训、子女教育等 10个服务项目;针对青少年儿童设计了绘画、安全防护教育、乡村影院、习惯养成等12个服务项目;针对村“两委”班子安排了信念与价值观、新农村建设、政策解读等4个服务项目。

  圆安育村的四个梦想

  穆龙说办市民学校是为了圆安育村村民的四个梦。

  圆孩子们的童年梦。让孩子们在村里就能够学习电子琴、国学、影视鉴赏等课程,亲身参加辩论和演讲比赛,切身体验城市孩子玩的东西。特别是让孩子们学习有地区特色的綦江农民版画创作,惠及农村孩子八百多人。

  圆村民们的致富梦。市民学校邀请农技专家上门授课,结合安育村的实际情况,重点培训果树栽培、规模化种植养殖等方面的知识,举办专门的农技知识推广。

  圆青少年自治的青春梦。探索组建类似学生联合会的村内青少年自治会,通过竞聘演说选拔8名品学兼优的中学生担任骨干成员,实行主席负责制、例会制、换届制,充分激发了村内中学生参与实践锻炼的热情。

  圆农村儿童的健康梦。穆龙与他的志愿者一起走村串户开展餐桌食物调研,完成了安育村的食物汇总,争取重庆市团委的支持,邀请西南大学专家根据儿童健康成长的营养需求,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科学搭配,推出了营养菜谱。

  穆龙自己是这样认识这个市民学校的:畅通了城乡互动的渠道。一个相对封闭的山村,现在打开了那道闭塞的大门,先后有吉林大学、重庆大学等市内外19所高校的大学生来村开展志愿者服务,被四川外语学院南方翻译学院列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市民学校结对共建,让安育村有了一只能看到外界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