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难点及对策研究 调研报告
一、前言
2008年初,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规模达到13万人以上,分布在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381个县(市、旗),20%以上的村民委员会,其中有247个县(区、市)已经实现村村有大学生"村官"。事实上,在2007年下半年,江苏省就实行了"千名大学生村官计划",从省内外多所高校选派了上千名优秀大学生到1011个经济薄弱村任职,并力争到2011年实现全省"一村(社区)一大学生'村官'"的目标。截止到此次调查,这些大学生"村官"们已经工作了一年至两年时间,在段时间里,他们的生活、工作状况如何?遇到了哪些困难?又将如何解决?这些情况和问题都值得关注和思考。笔者借此暑期社会调查契机,对S县6个乡镇的若干名大学生"村官"进行了调查走访,比较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得到一些实际资料数据,结合自己所学所见所感略加分析,撰写报告。鉴于本人水平局限,文中难免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以期进步。
二、 报告说明
1、调查时间:2009年8月10号至25号,为期15天。
2、调查方法:
问卷法和个别访谈法。问卷分析法为主,个别访谈法为辅,二者结合使用。
此次调查,编写了四种调查问卷(见附录):大学生"村官"卷(50份)、村民卷(50份)、村干部卷(20份)、乡镇干部卷(20份);收回有效问卷:在职大学生"村官"(38份)、村民(40份)、村干部(16份)、乡镇干部(18份);
此外,此次调查还对若干名大学生"村官"、村民、村干部和乡镇干部做了个别访谈,并记录了访谈结果。
在报告撰写过程中,笔者参考了2008年对全国9省区大学生"村官"所作的问卷调查结果,查阅了有关新闻报道,网络信息,参考了S县若干名大学生"村官"的年度总结报告。
3、样本选择:苏北S县6个乡镇。
S县地处江苏北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是江苏省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该县同时也是2007年江苏省"千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重点实施县,有很多大学生"村官"在该县的村里任职。
鉴于此次调查课题为经济薄弱地区大学生"村官"的有关情况,笔者综合参照江苏省北部欠发达的若干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并本着就近原则,选取S县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6个乡镇(发展较好、发展一般、发展较差的各2个)作为研究样本,可以说,样本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S县大学生"村官"的生活状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多数大学生"村官"不在村里居住,多住在镇上,下村次数较少。
调查数据表明,84.2%的大学生"村官"不在所任职的村里居住,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乡镇领导的态度"和"村里无法提供安全舒适的条件"。另外有少部分的大学生"村官"在村里居住,多是因为自己想体检农村生活,或是住在亲戚家里。
由于大学生"村官"都住在镇上,所以他们下村的次数便不是很多。此次调查中,笔者得知,有近7成的大学生"村官"不经常下村,只是在上级领导布置任务,和村领导通知的时候才去村里,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镇上。
在大学生"村官"住所这个问题上,现在绝大多数地方的做法是集中安置在镇里,一般都是靠近镇政府的地方,房子是由镇里免费提供的,这样有助于安全,相比较村里来说,住宿条件也要好些;镇里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也更方便些。而在访谈和观察中,笔者也得知,镇里安排大学生"村官"住在镇里也有自身的考虑,即镇里经常借调大学生"村官"(有调查显示超过70%的大学生"村官"被借调过),若大学生"村官"都住在村里,镇里借调就不大方便了,也不可能"随叫随到"。然而,按照中央和省委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初衷和战略意图,大学生"村官"应住在任职村里,这样更有助于熟悉本村情况,与村民和谐相处,更好地开展工作;但事实上,由于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客观条件的制约,和乡镇领导对大学生"村官"的"偏爱",导致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都不住在村里,这种矛盾地做法希望能尽快得到妥善解决。
2,多数大学生"村官"对现在生活状况不满意,"生活单调、娱乐活动少","朋友少,孤独感强"是主要原因。
此次调查得知,39.5%的大学生"村官"的生活感受是"不满意";31.6%"在适用中",仅有7.9%表示"满意",可见,大多数在经济薄弱地区农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们,并不满意现在的生活状况。
大学生"村官"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活困难有"生活单调,娱乐少"、"住房条件差"、"出行不方便"、"朋友少,感到孤独"等。
对于此种情况,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教育,增强其"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意志;另一方面,基层政府要在不加重农民负担的原则下,适当的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特别是增加娱乐活动,举行一些文艺晚会,比赛,集体出游,大学生"村官"联谊会等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扩大交友范围,以利于他们更好地工作。
在与乡镇干部和村干部的访谈中,笔者得知,事实上,大多数乡镇都是积极地为大学生"村官"创造良好舒适的生活条件,如有的乡镇为大学生"村官"免费装上空调;每年3000小时的免费宽带上网;免费安装有线电视;免费为大学生"村官"配备手机并每月报销30元话费;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还为每人配备了一辆自行车等。
由于农村生活本身的单调,娱乐场所少,所以这些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特别是对于生活在城里的大学生来说感觉有些无聊,这也正常。笔者认为,农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较大变化,生活上的困难和烦恼总是有的,大学生村官需要进一步适应农村生活,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在访谈中,大部分大学生村官都表示,生活上的困难对他们来说并不是最难的,他们有决心也有能力克服。
3,大学生"村官"普遍反映"收入水平较低",福利待遇的落实情况也不甚满意。
68.4%的大学生"村官"表示,收入水平较低。对政策落实的评价,"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分别为47.4%和15.8% ,仅有不到一半的表示 "比较满意"和"一般"。可见,在政策落实方面,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到位。
根据省委有关文件的要求,"选拔到经济薄弱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使用专项全额事业编制;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直接转正定级,薪级工资高定一级";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是参照乡镇新录取的公务员工资水平制定的,在S县,大学生"村官"每月工资为1155元(含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和失业保险金),每年按13个月领取工资。这种工资水平相对于城市中的公司普通员工也算是比较低的了。尽管农村物价水平不高,但是,大多数大学生"村官"们表示"日子还是有点紧","结婚,购房等问题现在根本不能考虑"。
很多地方政府也考虑到大学生"村官"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如江苏省规定"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到本市县级政府驻地以下地区(不含县级政府驻地)村(社区)任职满3年、考核合格的,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由省级财政返还80%,其余20%由接收地县级财政返还;"代偿大学学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村官"的收入水平。
(二)、S县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状况及存在问题。
1、部分大学生"村官"工作出色,成绩斐然。
这些大学生村官到任已经一年至两年时间了,他们利用自己所学并结合农村实际,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受到了村民和镇领导的肯定和表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油坊村的大学生村官刑蕾同学在上任之初,还登上了《新华日报》、《扬子晚报》以及《今日睢宁》报。在此,笔者,仅略举一例,以作说明。
例:姚集镇赵场村村主任助理--韩倩的工作情况。
(1)、走访群众、了解村情,寻找工作的切入点
到任之初,她挨家挨户走访群众,将每户基本情况登记在册;通过调研村情撰写了赵场村产业发展规划和多篇调研报告;并且经常与村干部、村民代表、老党员座谈交流,详细了解该村的情况和群众所需,找准工作的切入点。
(2)、积极参与村内各项工作,协助村委工作。
积极主动地参与村里各项工作:亲身经历了镇人大换届选举及村委会、村支部的换届选举;产业结构调整;参加村里 "勤廉双述"、"远程教育";全县的"人人体检工程"等各项工作。
(3)充分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员。
在下村走访群众调研时,村民一听说她是学养殖出身,都纷纷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反映他们家里畜群的情况,她会边看畜禽的病理症状边记录村民反映的病理现象,及时拿出治疗方案,并对村民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答;家畜所患疾病有的病症是课本上介绍过的,那么照方抓药,迎刃而解;有的问题也很陌生,就按照村民的描述打电话到母校去咨询老师。为了能更加深入、广泛的推广现代养殖技术,去年她还考取了扬州大学的农业推广在职硕士研究生;此后,专门为从事养殖业的农户讲解饲养管理方法和传授技术,帮助村民解决了防疫和养殖技术上的难题。
(4)、学以致用,发展大棚技术,做农民科技知识的辅导员。
赵场村主要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韩倩专程到中国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去学习大棚技术。从寿光回来之后就一心扑在钻研如何将从寿光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本村发展的技术支持,借助于该村扶贫建设的42个大棚为基础,推广高科技大棚技术,一方面从寿光学习来的大棚种植技术转化成教材印发给大棚种植户,另一方面同技术员与大棚种植户交流种植方法。在她的帮助下,村民基本掌握了大棚种植的各项技术要领,并且帮助农民在网上查找农产品销售信息;很多反季节蔬菜的及时上市,村民增加了收益,从笔者对村民的访谈中了解到,她的这项工作受到了村名的热烈欢迎和表扬。
(5)、协助镇里做好"关爱工程"工作,尽自己所能关爱留守儿童。
首先,深入农户走访了解后,韩倩自费买文具送给村内六户留守儿童;并且在2008年暑期组织开办了村学习辅导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够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学习。其次,到留守老人家里去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在节日期间还给他们送米、面和衣物,关心他们的生活。最后,利用村里电脑,教授年轻的留守妇女基本电脑知识,并帮助她们利用网络与在外地打工的亲人联系。
笔者认为,大部分大学生村官都能利用自己知识面宽,思维活跃,掌握信息技术等优势,结合各任职村的实际情况,切实地做了一些工作。例如以上举例的赵场村村主任助理韩倩同志的工作就很出色。这些工作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协助镇里和村里做好日常工作,如韩倩同志参与村里各项工作:亲身经历了镇人大换届选举及村委会、村支部的换届选举;产业结构调整;参加村里"勤廉双述"、"远程教育";全县的"人人体检工程"等各项工作。另一类是发挥主动性,主动做一些工作。如走访村民,了解村情;充分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做农业技术推广员;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技术经验等等。应该说,大学生村官做第一类工作属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无可厚非,而如果大学生村官能积极地发挥主动性,利用自身优势做一些"额外的本职外的工作",这样才更值得肯定和提倡,这也是国家和政府选拔任用大学生村官的主要用意之一。
2,多数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都是辅助性的工作。
笔者发现,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帮助村民搞养殖,经济作物种植,开办小型工厂等很实际的事情上,想尽快的增加村民收入。集中精力做这些工作无可厚非,这也是广大农民迫切要求的实实在在的事情。但是在其他一些方面,工作做得不够,如对农村的基层治理的具体方法上没有改革创新,一些工作方法也都是照抄照搬以往经验或是在本地村官的指导下完成的。可以这么说,大学生村官做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只是对原先农村工作的修修补补,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面貌。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另外,大学生"村官"的大多数工作只是"日常事务"和"协助村干部完成某些工作","独立承担某些主要工作"很少。工作方式都是依靠村干部以往的经验传授,自己探索创新的工作方式几乎没有。
3,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总体情况良好,创业成功和有过创业尝试的居多。
调查显示,37.5%的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且成功的,18.8%的大学生"村官"有过创业尝试但是失败了的;同时,还存在相当大的部分大学生"村官"没有过创业尝试,占到43.8%将近一半。
4,大学生"村官"创业困难,"劳动力缺乏或难以组织"成首要因素。
经调查,大学生"村官"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依次是:"劳动力缺乏或难以组织"、"资金筹集困难"、"政策因素"、"缺乏创业技能和经验"、"信息闭塞,门路少"。其中,"劳动力缺乏或难以组织"成为困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创业的最主要难点,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鉴于此,笔者又作了专项调查。发现,现在农村有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特别是在经济薄弱地区,青壮年外出打工的比例高达78.9%,这势必造成农村劳动力缺乏,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关媒体称,现在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是"99、38、61部队":"99"即留守老人;"38"即留守妇女;"61"即留守儿童。可见农村劳动力并不像人们想像那样过剩,而是分布严重不均匀,农村劳动力不足,很多农民都常年外出打工,不愿意在农村谋事。
劳动力难以组织的原因既有结构性因素,如大多数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不好组织生产;也有农村社会关系复杂,农民思想意识保守等因素。正如在访谈中一位乡镇干部坦言那样:"农村中存在人心不齐,各人只顾各人,以邻为壑,人与人之前缺少信任,特别是干群关系不和谐,村民不相信村干部;农民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淡薄,市场意识不强,怕吃苦,怕冒险,不愿承担风险,宁愿出苦力给别人打工,也不愿自己独立创业经营等。另外,特别要提出的是缺少带头人,尤其是在'穷村'、'孬村',村干部不为集体着想,也没有敢闯敢拼的精神,导致村集体经济上不去,农民生活水平没有大的提高。"
5,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以后准备考公务员,出路单一。
调查显示,73.7%的大学生"村官"以后准备考公务员,打算"接受续聘继续在农村工作的"仅占5.3%,而"有扎根农村的打算"的也只有21.1%,更多的人选择离开农村。当大学生"村官"可以了解农村社会情况,拥有基层工作经验,增强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村官"在考公务员方面有明显的政策优势,如"江苏省计划从2010年开始,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公务员职位,专门定向招录到村(社区)任职满3年、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县(市)区及乡镇各类事业单位有空缺职位需补充人员,优先录(聘)用经选聘到村(社区)任职满3年、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这些都是吸引大学生"村官"考公务员的因素,然而,过多的把发展方向放在"考公务员"上,出路单一,同时也加剧了日益激烈的"公考竞争",这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6,大学生"村官"自身角色地位模糊,思想不稳定。
在与大学生"村官"访谈中,多数人表示对自身角色定位模糊,更有甚者不确定大学生"村官"到底是"官"还是"民"。其中一位大学生"村官"说道:"我们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村官,跟本地村民、村官和镇里领导的关系不是很紧密,多数村民和干部对我们的到来反映一般,并不像媒体宣传的那样'受到热烈欢迎'。我在村里总有种'外地人'的感觉,很难跟村民打成一片,也没有什么威信可言;在镇里,我们不是公务员,是'编制外的人',很难融入他们的圈子"。
更有一位大学生"村官"戏称"我们(大学生'村官')是'穷人家的小妾'--要名分,没名分;要钱,没钱;要权力,没权力"
与村民的交谈中,笔者还了解到,其实,大部分村民和基层领导对与省里这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热情并不高,他们普遍认为,"这项计划只不过是政府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并不是真正的让基层干部'大换血'",部分人甚至认为这项计划和上个世纪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差不多,这阵风刮过就过去了,大部分大学生还是要"回城"的。
再次,大学生"村官"的权力来源模糊,权力界限不清,很多事情不知道该不该自己管,且他们经常被借调到镇里做一些类似文秘的工作,没有"归属感"。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级领导必须在所在村民范围内提名选举产生,续聘的大学生"村官"若要正式成为"村官",则首先需要取得"村民"身份。这与现在大学生"村官"的户籍管理有关规定相矛盾。(大学生"村官"的人事档案由经济薄弱村所在地县(市、区)人事部门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管理,户口原则上落户在任职的县(市、区)政府所在地。--摘自09年江苏省《关于选拔千名大学生到经济薄弱村任职的实施意见》)
四、若干政策建议
1,准确为大学生"村官"进行角色定位,以更好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
中央组织部和省委等部门的文件中,将大学生"村官"身份确定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担任村"两委"干部和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这样看来,大学生"村官"不是"官",只是"助理"人员,根本区别于公务员。然而,很多大学生"村官"并不这样认为,他们总是认为大学生"村官"是"准公务员",大学生"村官"只是个过度性身份。笔者认为这是对大学生"村官"身份的误解,必须予以澄清。
第一批大学生"村官"即将届满,有效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迫在眉睫。从前述数据可知,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准备考公务员,但是,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精简行政人员成为历史趋势,所以,公务员系统对大学生"村官"的容纳量并不会太多,更多的大学生"村官"还需要自谋出路,自主创业;这就需要国家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的"再就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台湾地区从1975年开始实行向"村、里"排除"村干事",取得较好效果,我们不妨可以借鉴,尝试进行基层制度创新。这也能为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寻求突破口。
2,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创新培训方式。
可以尝试地方政府组织部门与有关高校深入合作。高校积极探索新时期、新农村建设所需"村官"的培养方法和实践,积累经验,甚至可以尝试开办"村官专业"等短期教学活动,为地方政府委托培训大学生"村官"。地方政府也可以选拔年轻有潜力的"本土村官"进入高校"充电",以提高"本土村官"的知识文化水平,以有利于"本土村官"与"外来村官"的合作共事。
此外,国家可以借鉴"免费师范生"培养方式,在高校招生阶段,增设"村官专业方向",在大学期间有侧重的培养"村官"所需技能素质,并可以确定定点实习单位(农村社区)让学生进行实践;国家支付该专业学生在校的学费及提供生活补助,在学生毕业之后,服从国家分配,承诺在农村"村官"岗位上服务若干时间。
同时,也可尝试不同地方,特别是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换岗轮值","上下交流",上级干部到基层挂职,基层干部(包括大学生"村官")"向上去""走出去"开眼界,长见识,加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经验交流。
3,加大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力度,特别是创业技能培训和资金支持。
高校、政府农业科技部门要注重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技术支持,特别是农村实用技术指导,可以借鉴江苏省的做法,如"江苏省科技厅、农林厅专门为到村任职大学生提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致富信息;南京林业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与有关市携手共建"源头工程",聘请科技导师对到村任职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
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拨出专项资金,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并与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深入合作,建立政府与大学生"村官"共同担保体系,扩大小额贷款覆盖范围,简化贷款程序,方便大学生"村官"筹集创业资金;同时,可以尝试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大学生"村官"创业,激活民间资本活力。
4,加强大学生"村官"的考核,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尝试实行"绩效工资制"。
参照公务员考核制度,建立大学生"村官"科学考核体系,可以尝试村民参与评价;此外,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实行"绩效工资制",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
五、后记
"大学生村官热"现象也成为了不争的事实。"200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选派1011名大学生到苏北1011个经济薄弱村任职;2008年,经过层层筛选,1670名高校毕业生奔赴农村;接下来,江苏计划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从2009年到2012年,选聘1500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来源新华网
诚然,大学生村官确实给农村社会带来了新气象,引发了新变化,有的也确实给农民带来了实惠。然而,是否这项计划在推行中就不存在任何的问题?大学生村官们在农村工作是否都得心应手,卓有成效?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总是存在的。然而,存在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正视和解决问题。在"大学生村官热"现象的背后,我们似乎更需要冷静的观察和思考。或许现实的情况并不都 "形势一片大好",很多政策并没有切实的得到落实。鉴于此,笔者深感深入了解大学生村官真实生活和工作情况的必要性。
六、参考文献:
1:《大学生"村官"政策解读之二》,2009年06月12日 《中国青年报》
2:《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生"村官"研究课题组。
3:《关于选拔千名大学生到经济薄弱村任职的实施意见》,"江苏大学生村官网"
4:《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乡村建设中心主任 温铁军2009年01月20日10:0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5:《大学生村官如何尽快适应农村工作》陕西省大荔县委基层办副主任 苑烨2009年01月09日09:48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6:《办"村官"专业要拓展思想》周虎城2008年08月27日13:12 来源:《南方日报》
7:《大学生"村官"背后的政策背景与工作建议》2009-1-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8:《首个"村官专业"成为"村官学院"》 2009-1-19 来源:《 人民日报 》
9:《透视江苏省大学生"村官"现象》,林方毅 金蕊 考试周刊 2009年第23期
( 西南政法大学 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 07级行政管理专业 卢远)
- 四川理县建立大学生村干部工作长效机制报告 (2011-06-06)
- 调研报告:从动因的视角审视大学生村官制度 (2011-06-28)
- 关于河南荥阳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的调研报告 (2012-07-17)
- 中组部关于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调研报告 (2012-07-31)
- 江苏连云港市大学生村官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12-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