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与作用发挥调查报告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如皋市委党校课题组
[page]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与作用发挥调查报告[/page]
  近几年,我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生群体——大学生“村官”,这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形势和机遇下,经过一定招录程序,遴选出的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特殊青年人才群体。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自身独特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面临许多实际问题。其中,组织对大学生村官如何进行科学定位;大学生村官自身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好自己的作用等几个问题亟需得到回答和解决。本课题组围绕这几个问题对当地部分镇村进行了调查,现陈述管见,以期相关部门和大学生村官参考。

  一、大学生村官的群体特征概述

  目前,全国80%以上县、市的村居中已配备了大学生村干部,根据中组部要求,近几年每年还将以2万名的速度为农村配备大学生村干部。江苏省如皋市面向全国公开招录了来自8个省、65所高校的388名大学生村干部,其中211重点高校本科以上毕业生170多名,截止目前除13人因考取公务员和研究生离开岗位外,其余全部坚守在村(社区)一线工作,全市332个村(社区)全面实现了大学生村官“村村有”。这些大学生村官总体上积极向上,给农村带去了活力,其群体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热情高昂。如皋市近400名大学生村干部,绝大多数都积极拥护党和政府新农村建设的举措,热爱自己的村官职业,有志于在农村施展自己的才华,干出一番事业,从而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近三年来,如皋市大学生村干部共举办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班800场次,培训农民达50000余人次,培植特色产业32个,引进农村致富项目236个,联系帮助贫困农户1325户。这充分说明了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二)发展理念先进。大学生村干部能较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到村后,一般都能积极协助当地村干部理清发展思路,客观辩证地看待发展过程中的成绩与存在问题,做到合理规划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前景。不少大学生村干部,对发现和培育当地的优势或特色产业,使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如皋市常青镇海圩村党总支副书记黄宏佰到村工作后,带动308户农户发展獭兔养殖,增加农民收入1500多万元。东陈镇徐湾社区大学生村干部戴峰建立泥鳅养殖合作社,带动80多户农户开展泥鳅养殖,增加农民收入60多万元。郭园镇大学生村干部集体参股创办的创业园区“和林鸽业有限公司”已成为苏中地区最大的养鸽基地。吴窑镇大学生村干部参股创办的创业园区“皇家园林有限公司”被《新华日报》等媒体推广。通过大学生村干部的积极努力,全市镇村已陆续形成了种养殖板块、花卉苗木板块、毛巾纺织板块、设施农业板块、服务外包板块等特色板块经济。

  (三)文化素质突出。大学生村干部是传播先进文化的使者,他们到村,能将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教育渗透于各项工作的过程中,致力于新农村文化建设,这大大改善了乡村民风民俗,增强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民主法治意识,提高了所在地竞争软实力。他们还充分发挥文化素养高的优势,针对群众集中学习少、娱乐活动少的实际,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农村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四)创业意识浓厚。大学生村干部思想解放,眼界开阔,善于接受新事物。他们用把市场观念带进农村,用国际眼光审视所在村的经济社会发展,通过网络使闭塞的乡村与外界沟通,使农民走向国际舞台。他们打破传统农业因循守旧的习惯,善于创新,走出了一条高效发展之路。他们在学中干、干中学,在推动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成果转化方面寻找创业项目。目前,如皋市已有96名村干部成功申请创业贷款1289万元,305名大学生村干部采取独立、合伙、入股等形式,创办项目268个,注册资本达1.32亿元,创办创业园36个,合作社32家,吸纳农村劳动力4600余人,助推121个村实现了小康,带动17000余名群众脱贫致富。东陈镇女大学生村干部潘海燕在中央电视台第7套《农村致富经》节目上看到养黄粉虫的报道后,萌生了养殖黄粉虫的念头。她在十六大代表、华珍禽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美珍的帮助下,开始了黄粉虫养殖试点,目前,已建起了200多平米的养殖基地,带动了周边30多户农户参与养殖,预计今年可增加农民收入150多万元。

  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部分大学生村干部到村后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他们有的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收发文件、打字复印甚至端茶倒水、接听电话等日常琐事上;有的成为市镇两级机关的“跑腿”和“打杂”;少数人甚至工作作风漂浮,感到无所作为,存在混日天的现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组织角色定位的欠缺、大学生村官自身观念行为的错位问题,也有政策实施的问题。

 [page]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偏差分析[/page] 二、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偏差分析

  (一)社会定位

  1、国家定位

  国家无疑将大学生村官定位为高素质建设人才,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其用心良苦,主要目的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1)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能改善农村人才队伍结构,为农村带去新的观念和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2)为国家培养人才。培养和造就千百万高素质的青年人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点。实践出真知,基层育人才。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有利于让广大大学毕业生熟悉国情,了解民情,不断增强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丰富阅历,磨练意志,提高能力,实现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将来给国家做出更大贡献做好“原始积累”。(3)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式相当严峻,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把大学生就业的思维拓宽化,把城市就业的压力向农村适当分流,这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这几个目的的达到,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让大学生村干部扎根农村安心工作,并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性。这依赖于一整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相应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然而,调查中我们觉得,大学生村官政策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激励其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还很不完善。

  2、基层政府定位

  基层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要求显得很具体,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所学知识和专长帮助农民增加收入;(2)利用广泛的学识提高村两委班子管理水平;(3)利用丰富的人脉资源为镇村引来资金、项目以及高校科研成果,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可以看到,基层政府指望大学生村官能给农村拓宽知识、信息渠道,帮助村民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村两委班子的思维方式和执政方式,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基层组织给大学生村官的定位不明确,大学生村官身份尴尬,他们既不是农民,又不是干部,更不是公务员。因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户口在本村的村民才能担任村民委员会成员,“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大学生村官角色的模糊定位,就使他们陷入对自身角色的困惑,不知道自己究竟属于什么,应摆在什么位置上,这不利于他们在农村开展工作,如果没有积极的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必然会使他们失去在农村工作的热情。

  (二)自我定位

  目前,大学生村官是采用政府雇员制进入基层,起出谋划策及执行的作用,没有行政编制,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决策权。在这个前提下,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中自身角色定位就是:在新农村建设中,自己仅是村干部的参谋或配角,更多参与的是为农民和村干部的服务事务。虽然他们大都数人都想利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的巨大机遇,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自己的所学为农民们办实事、办好事。但有些事情他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在认识到了处境不利一面的情况下,不同个体具有不同表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想法是:既来之,则安之,从自身发展看,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当“村官”起码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从大学生村官对自身的定位可知,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把自己融入到农村去,不少大学生村官都报着一种“就业跳板”、“增加履历”的心态,在合同期满后能真正留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可能并不多见。在一些大学生村官的潜意识中,存在着“单身者”的孤独寂寞感、“乡下人”的自卑无奈感、“边缘人”的失落压抑感、“失败者”的挫折无能感、“局外人”的迷茫无助感。这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从大学生村官自身角度来看,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思想观念问题。部分城市大学生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从城市来到农村是一种暂时的体验和锻炼,当村官只是增加一点经历而已;二是人生规划的问题。一些出生在农村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本来就是想通过读大学的机会来完成“鲤鱼跳龙门”的蜕变,此时选择村官只是迫于形势的权宜之计,合同后期满离开农村进入城市那是必然;三是生活条件问题。大学生长期都是在城市生活和学习的,已经习惯了城市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而农村物质生活内容的丰富程度、以及基本的公关设施等,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巨大的反差对他们合同期满后的人生道路选择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page]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建议[/page]  三、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存在问题

  1、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不完善。大学生村官录用考试偏重于对政治理论素质的考查,在选择适合农村工作的专业方面考虑得不够,所录大学生村官专业不对口的有近一半之多。很多大学生村官在大学阶段所学专业与农业没有任何联系,在专业知识结构上,远离农业、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的实际需要。由于他们对农村工作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整体思路,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困难,工作难以开展,虽有一腔热情,但在实践中很难取得成效。调查结果表明,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已成为制约大学生村官施展才能的一大因素。另一方面,工作地址安排欠妥也是一个大学生村官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的一个原因。多数大学毕业生被录用到远离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工作,由于人地生疏,语言不通,交通不便等条件的制约,生活和工作困难较多。村民在心理上与这些“外籍” 村干部的距离感, 也凭添了他们工作的一份难度。

  2、大学生村官培训制度不完善。村官有特定的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但目前,仅有个别农业大学首开“村官专业”之先河,全国绝大多数高校尚未开设专门的村官专业课程,大学生村官在校期间基本未接触过该方面的知识,来到农村,知识和能力之间,理论和实践之间,具有较大的落差。他们对农村社会问题认识不深、了解不全,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懂农村的“人情世故”,不善与农民群众打交道,缺乏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只会讲“普通话”,不会讲“地方话”;只会与群众论“大道理”,不会与群众拉家常。在农业技术指导、农村各种纠纷的调解、涉及农民宅基地等一些特有问题的处理上,大学生村官往往感到“本领恐慌”。大学生村官上岗培训和在职培训显得尤为必要。在大学生村官政策中,教育培训虽有规定,但太原则,尤其是对培训内容缺乏具体规定,因而培训多缺乏针对性,且培训机会太少。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的能力培训,弥补他们能力结构的不足,让其尽快成长成熟起来,是今后组织部门和行政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3、大学生村官的保障机制不完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历史的惯性,农村经济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交通运输、信息传输、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现代文化对农村虽有较大影响,但传统的保守思想观念并不能一下子清除干净。大学生村官的创业平台仍需进一步打造,创业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大学生村官待遇比较低,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待遇更低。据资料显示,北京与江苏的大学生村官待遇稍高一些,除了享有事业编制的各种保险以外,有的县市(如江苏省如东县)还发给一定补贴;浙江省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一般为大专生每月1000元,本科生为每月1200元,工资待遇普遍低于在社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河南、贵州等地的大学生村官待遇更低,多为几百元。较低的工资待遇,不利于调动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由于大学生村官政策未能对大学生村官合同期满后的出路作出明确规定,三年任职期满后的大学生村官二次就业缺乏保障,虽然有考公务员加分政策和考研优惠政策,但并不是每个大学生村官都能如愿以偿,合同期满后,仍需象大学刚毕业那样四处寻找工作,大学生村官普遍存在后顾之忧。

  (二)几点建议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完善和实施,必须着力在“选得好、留得住、用得上、流得动”上下功夫,我们觉得,目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聘机制。

  要在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切实把有志于农村工作,有发展潜力的优秀毕业生选拔到大学生村官队伍中来。首先,要严格选拔标准。要按照招聘计划,进一步细化选拔对象的基本条件、专业要求,坚持做到优先录取立足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所学专业满足岗位需求的大学生和有工作打算和发展思路的大学生,真正把想干事、能干事的优秀毕业生选拔到村官队伍中来。其次,要进一步完善选聘程序和方法。要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选拔、测评体系,逐步引进和运用科学的测评手段,加强对心理素质、实际能力和择业观念等方面的测评,重点考察高校毕业生内在的发展潜力。再次,要改善大学生村官专业结构。在今后招录工作中,对大学生村官专业结构要有明确的比例要求,坚持选用一批农村最需要的具有农林牧副专业知识,符合农村发展实际的人才;具有村镇建设知识,符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具有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知识,符合发展农村产业、打造农村品牌需要的人才。

  2、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要建立大学生村官培训领导和实施机构,充分发挥行政学校的作用,整合各方培训资源,探索建立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体系,做到上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不断加强针对性培训,开展“知农情、学农技、解农忧”主题教育活动,帮助他们了解“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和当地的乡风民俗,提高他们对农村生产技术的知晓率和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运用能力。同时要开展好适应性培训,从锻炼大学生村官应对事务的能力出发,向他们传授开展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帮助他们掌握与农民打交道、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学会处理农村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增长他们服务农民的本领。

  3、做好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要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职责权利,摆脱他们尴尬的身份地位。要完善大学生村官帮带体系,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及专家与大学生村官结队帮带机制,重点帮助那些在农村有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村官,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技术指导;建立成功企业家与大学生村官结对帮扶机制,通过项目合作、成立企业子公司、组织村官到企业学习等形式,帮助和带动大学生村官创业。要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评审机制,合理解决大学生村官创业与履职之间的矛盾,防止“一窝蜂搞创业”的现象发生。要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风险评估机制,为大学生村官创业保驾护航。要探索实施大学生村官创业园计划,使之成为大学生村官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广阔平台。要搭建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平台,在引导和鼓励一部分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的同时,兼顾好大多数村官在农村基层发挥作用,通过组建专业团体、产业协会、服务小组等形式,对大学生村官实施分类管理,发挥好不同类型大学生村官的优势,为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提供广阔的舞台。

  4、健全大学生村官的保障机制。要参照社会其它途径就业的大学生的收入状况,确定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补贴标准,适当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要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大学生村官合同期满的后顾之忧:一是优秀村官留任一批。积极有效地运用年度绩效考核结果,按照一定的比例把专心基层工作、群众认可度高、成绩比较明显的大学生村官继续留任下来,作为基层干部培养对象进行递进式培养。二是预留岗位招考一批。报考各级党政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大学生村官,享受放宽报名条件、笔试加分等优惠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市、镇机关公务员每年专门拿出一定名额面向大学生村官定向考录。三是扶持创业转型一批。引导大学生村官克服等、靠、要思想,注重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利用掌握的知识、技能和信息等,结合当地资源和产业优势,尝试选择和发展创业项目,实现自主创业。四是机关部门充实一批。对在村(社区)表现比较优秀、市、镇部门又确实需要的、且本人愿意到机关岗位进行工作的大学生村官,由组织人事部门协同有关部门,调剂出一定数量的岗位,采取双方自愿、签约聘用的形式,使大学生村官成为用人单位的聘用制合同工。要建立合同期满大学生村官再就业后长期跟踪机制,做好再就业大学生村官的回访工作,定期了解他们的发展状况,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为今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村官选拔、管理和培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这方面,江苏省如皋市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他们通过五条“绿色通道”引导合同期满后的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的做法,有效解决了大学生村官的出路,充分调动了在任期间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值得学习和借鉴。

[page]大学生村官自身的角色矫正[/page]  四、大学生村官自身的角色矫正

  (一)端正心态。大学生村官只有正视从城市到农村、从理想到现实的落差,才能避免心理波动。不少大学生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他们习惯了城市的校园生活,对农村、农民和农业生产有隔膜,刚到农村,会感到现状与媒体的宣传、心中的憧憬反差太大,难以适应,从而产生畏难和动摇的情绪。人们都希望大学毕业能找到一份自认为“理想”的工作,可能一些大学生走上村官道路开始是迫于就业的压力,总认为农村艰苦,不看好农村工作。殊不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艰苦磨难正是人生的财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建设新农村,是发展中国家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方略,农村天地广阔,大有作为;农业前景灿烂,前途无量。既然我们选择了村官,就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倾注全部心智,把工作干好。要勇于面对现实,切忌好高骛远,只有面对了现实,才可能超越现实,成就自我。

  (二)调整定位。大学生村官要处理好甘当配角与积极作为的关系,“助理”身份并非“局外之人”,服务角色不是无所作为,尽可以在服务中成就事业。我们觉得,大学生村官正确的定位应当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当好政策宣传员。大学生村官要发挥自己长于理论的作用,针对农民民主意识增强,渴望理论知识的现实,采取举办讲座、以会代训、入户宣讲等方式,向农民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当前重点工作所涉及到的各种法律法规,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扫除思想障碍。

  二是当好农技推广员。大学生村官要注重学习和掌握农业方面的种植、养殖技术,广泛收集致富信息。在村民遇到相关难题时,及时给村民当好“科技顾问”,为他们释疑解惑。

  三是当好决策参谋员。大学生村官要尽力协助村干部做好村务管理,认真思考所在村的发展思路,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

  四是当好民事调解员。化解干群矛盾,调解民事纠纷,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重点内容。大学生村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掌握真实情况,以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做好村民之间、村民与干部之间的各项协调工作。

  五是当好创业引导员。大学生村官要充分发挥自身人脉广、眼界宽、市场意识强的特长,寻找所在地的发展优势,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积极创业,以自己的成功引导当地农民走创业致富的道路。

  (三)融入群众。大学生村官,要尽快完成从大学生到村官的转变,全身心地投入到“三农”工作中去。要虚心向农村基层干部学习开展农村工作的经验、做群众工作和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要以普通一员的身份,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当好农民群众的贴心人,真正做到进得了群众的“门”,吃得惯农家的“饭”,切勿高高在上,蜻蜓点水。做到遇事常与农民群众商量,碰到自己吃不准、拿不定的难题,虚心听取和尊重农民群众的意见或建议,努力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心甘情愿地与农民群众同甘共苦,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成绩,真正赢得农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中共江苏省如皋市委党校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薛洪、石伟、卢玉梅、林建国,执笔人:薛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