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宿迁创新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探索与思考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王伟 谭永恒 高海清
    2007年,贵州遵义仡佬族大学生任杰毕业后放弃其他工作机会,来到苏北腹地的经济薄弱村宿迁市沭阳县叶庄村,成为江苏省第一批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工作4年多来,任杰从听不懂苏北方言、不被群众接受,到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带领群众创业致富,成为当地大学生村官的优秀代表。

  任杰有着自己的“群众观”。他认为:“农村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在做群众工作时,任杰总结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作为村干部,要宣传好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光会讲大道理不行,必须把"大道理"转化成老百姓听得懂、喜欢听的"小道理"才行。”在和群众交往中,任杰对自己有“五个必须”的要求:一是老百姓伸手必须握,不管他手上是不是有泥;二是他们递烟必须抽,不管是多么便宜的烟;三是他们递凳子必须坐,不管凳子脏不脏;四是他们敬茶必须喝,不管茶碗上有没有水垢;五是村民家有红白喜事请我必须去,不管手头事多忙。正是秉持着这种质朴的群众观,任杰才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浓厚的感情,当地的干群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任杰认为:“带动发展是最大的服务群众。”任杰在工作中深刻地体会到,新时期农民要的是增收,盼的是致富,只有带领广大群众创业致富,干部的公信力、凝聚力才能增强,群众才会坚定地跟党走。任杰所在的叶庄村原来是全镇经济最薄弱的乡村,发展压力很大。2008年年初,任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联合种植大户,首创“大户+基地+大学生村官+贫困户”的农村发展模式,成功创办了集瓜果种植和“农家乐”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沭城镇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园。他还积极示范带动当地发展种植高效农业,目前,叶庄村高效农业发展已由2008年年底的571亩,扩大到现在的1500亩,从业人员1000多人,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5200余元增长到8000多元。任杰还大力加强社区管理,成立物业管理公司,形成以物业服务为特色的村级经济发展新模式,村集体经济收入因此大幅提高。2008年,叶庄村被江苏省扶贫办授予“脱贫攻坚优秀村居”称号,2010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200万元,2011年达到280万元,总量居全县第二。

  任杰还认为:“村民的小事是我的大事,村民的难事是我家的难事。”任杰说,在村里,要带着感情做事,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在点滴关怀中服务群众。为了资助社区里生活困难的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任杰带头捐钱成立了美好家园“关爱基金”,并发动宿迁经贸学院的大学生实行“代理家长制”,与留守儿童举办联欢、周末学习辅导等活动。面对群众中出现的矛盾,任杰总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其着想。一次,任杰处理一起群众矛盾,被村民祝某用头撞成轻微脑震荡,派出所说要拘留祝某,但任杰说这样会激化矛盾,就算了。他还考虑到祝某确实家庭困难,派村会计上门服务,帮助祝某解决了低保。

  和任杰同一年到宿迁市泗阳县三庄乡邵道社区担任村官的女大学生村官张秋香,同样深受群众的欢迎,带领群众创业致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07年张秋香刚到村任职时,邵道社区人均收入只有 2120元,村集体负债6万多元。在与村民接触过程中,张秋香强烈感受到他们对脱贫致富的渴求。通过走访,她发现村里不少农户都种植反季节蔬菜,但规模小、品种差,效益一般。后来张秋香到山东寿光等地考察农业基地受此启发,萌生了带领群众创办高效农业的想法。

  2007年年底,张秋香和当地种植大户蔡登善共同出资20万元,流转土地50亩,搭建49个竹架大棚,种植日本西甜瓜。由于竹架大棚容易折断,维护成本高,第一季并没有什么收益。但是张秋香并没有气馁。2008年7月,在县委组织部的协调下,她又贷款10万元,将种植面积扩大到80亩,建成钢架大棚30个,引进新品种,采用新技术,使创业园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当年秋冬时节,蔬菜陆续上市,由于品种新、品质好,价格一路走高,两茬获利20多万元。

  做给群众看,更要带着群众干。张秋香趁势依托创业项目,牵头创办了“华富”蔬菜专业合作社,免费为社员提供技术指导、用工推介和产品检测等服务。合作社吸纳社员168人,带动750余人从事蔬菜种植,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张秋香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2009年年底的雪灾,把钢架大棚几乎全部压垮,损失 30多万元。望着被大雪压倒的大棚,看着伤心流泪的种植户,这个“85后”的女孩子心如刀割。但她没有哭,更不言放弃,因为张秋香知道,乡亲们都在看着她!张秋香迅速组织群众开展自救,重新加固倒塌的大棚,补种其他适时蔬菜。上级党委也及时协调了资金,帮助渡过了难关。

  风雨过后,方见彩虹。创业园开始稳步运营,知名度越来越高,外地客商纷纷打来电话订购。现在,“华富”牌蔬菜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进入上海、南京等地批发市场,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500多万元。

  任杰和张秋香无疑是当代大学生村官中的佼佼者。他们扎根基层,扎根群众,带领群众干事创业、脱贫致富,在为百姓服务的点滴中锻炼成长。然而在宿迁,像任杰和张秋香这样创业富民的大学生村官还有很多,他们在浓郁的创业氛围中,发挥专业特长,引导农村党员群众走上创业致富道路。有2名大学生村官分别荣获“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4人走上“准副处”岗位,33人当选为市、县(区)党代表,59人进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142人走上村(居)“两委”正职岗位。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近年来宿迁市大力创新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积极为他们发挥潜能搭建平台,打造出一支全新的基层干部生力军队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挥洒青春,迸发活力。宿迁的探索开辟了大学生村官培养的新模式,实现了大学生村官自身发展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干群关系和谐的统一。

  高度重视 倾情关怀 为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创设良好环境

  宿迁位于江苏北部,1996年正式建立地级市,是黄淮地区的新兴城市。由于地处苏北,而且建市时间较短,宿迁市人才储备总量只占当地总人口的4.7%左右,比江苏省平均水平低5.1个百分点,比整个苏北地区低1个百分点,在1万多名村干部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只占到 5.8%,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到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2007年,江苏省选派首批大学生到经济薄弱村任职,其中254人来到宿迁。这些新鲜的血液受到了宿迁市的高度重视,宿迁提出了要把大学生村官“当后备干部来培养、当优秀人才来使用、当自家孩子来对待”的培养理念,坚持严管和关爱相结合,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和作用发挥提供保障支撑。宿迁市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村官工作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不仅需要大学生村官个体有所作为,还需要形成有利于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社会环境。为此,宿迁在生活上、工作上、机制上和政治上不断探索创新,给予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必要的支持。

  生活上,实施“五有”关爱工程,保证每一名大学生村官都有一间单人住房、一台电视机、一辆自行车和一套生活必需品,吃饭有一个可供集中用餐、享受补贴的食堂,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市里还统一按照市直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为大学生村官“高限”发放工资,并办理医疗、养老等四种保险。同时,还实施大学生村官“安家工程”,为大学生村官提供经济适用房,解决他们的住房安居问题。

  工作上,实行“1+X”以村为主、多岗位锻炼的培养方式,让大学生村官在信访、治安、拆迁安置、招商引资等急难险重的工作岗位上经受历练、积累经验、施展才华、赢得群众认同。在村级服务中心设立大学生村官“为民服务岗”,引导他们结合农民群众需求,当好远程教育管理员、关爱留守陪护员、民事调解员。

  机制上,宿迁市建立了由组织、宣传、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12个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各部门在大学生村官培养保障等方面的具体职责分工。

  政治上,宿迁一直坚持把大学生村官工作摆在全市工作大局中加以重视,宿迁市委在召开全委(扩大)会、市委工作会等重大会议时,都邀请大学生村官代表参加,先后有几十名大学生村官当选为市、县(区)、乡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同时,建立了市委常委联系大学生村官、与大学生村官定期谈心谈话等制度,与大学生村官沟通和交心,并开通“大学生村官博客”。

  这些系列举措为大学生村官解除了很多后顾之忧,一方面让他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另一方面也让他们体会到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他们扎根农村、发挥所长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搭建平台 突出主线 为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指明方向

  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一线,面对陌生环境往往会感到千头万绪,无从下手,迫切需要组织上提供舞台、搭建平台,才能有所作为,赢得认可。宿迁市立足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坚持以推进创业富民为突破口和主线,让大学生村官有舞台施拳脚、展才华、得锻炼,并积极给他们搭台子、压担子,使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建功立业。2007年首批到宿迁的254名大学生村官中,100%参与创业。他们中有的像任杰和张秋香一样因地制宜,带领农民发展高效农业;有的参与创办各类工厂公司;有的抱团创业,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园……

  在实践探索中,宿迁市逐步将大学生村官创业工作有机融入到大学生村官培养使用整体工作中,统筹安排、整体推进,为他们搭建干事平台。在工作思路和机制建设上,宿迁制定了“每年有主题、每季有观摩、每月有亮点”的工作思路来设计活动载体,通过创建“创业示范点”、举办“创业成果巡回展”、评选“创业富民先进个人”等,激励大学生村官比学赶超、竞相创业。相关部门还出台23项优惠政策,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

  在资金保障上,加大投入力度,市、县(区)财政设立6300万元“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宿迁还与江苏省再担保公司共建“创业富民?阳光育才”工程,为大学生村官发放4000万元再担保贷款。扶贫部门以脱贫攻坚项目为载体,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600多万元扶贫资金。

  在帮扶机制上,实施“四百四联”工程,组织100个规模以上企业、100个机关党支部、100个机关团支部、100名创业导师,帮助100个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做大做强。在大学生村官中开展“争创"三名"当先锋”活动,打造20个知名村居、20个知名企业、20个知名品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村官创业成果的知名度。

  目前,宿迁市有800多名大学生村官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体和科技示范园400多个,为当地群众提供2.2万个就业岗位。

  分类培养 疏通出路 为大学生村官进一步发展铺平道路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与出路问题,事关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事关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顺利开展。宿迁市探索完善分类培养模式,将大学生村官分为四个方向进行培养使用,取得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有序流动的综合效应。一是培养“双强型”村干部。把带头致富强、带领致富强,且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大学生村官选进村(居)“两委”班子。目前,全市共有142人担任村(居)“两委”正职,有力地改变了农村干部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精神面貌。二是培养党政后备干部。宿迁坚持把大学生村官作为基层干部人才的后备源头,及时将优秀大学生村官选入后备库。乡镇干部缺额需要补充时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使用大学生村官,对特别优秀或工作特殊需要的,按有关规定和程序破格提拔使用。目前已有4名大学生村官走上“准副处”岗位,4人当选为县(区)委委员、候补委员,5人走上正科职岗位,59人进入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另有180人进入公务员队伍。值得指出的是,宿迁市公选出的 4名“准副处”大学生村官担任市直群团组织副职,采取的是不驻会、不改变身份性质、不与职级待遇挂钩、不离开原工作岗位的“四不”任职方式,以便于他们更好地服务基层,更好地得到锻炼。三是培养事业单位技术骨干。通过定向招录或专项推荐的方式把大学生村官输送到事业单位,全市共有 198名大学生村官先后进入市委农工办、市专业招商局等单位工作。四是培养优秀企业管理人员。宿迁市积极与知名企业签署共建“大学生村官培养示范工程”协议,鼓励企业将大学生村官作为重要人才来源,先后向雨润集团、洋河集团、宿迁民丰银行等国有企业、知名企业输送107名大学生村官。

  此外,宿迁市还积极推动地校合作,实施大学生村官继续深造培养工程。通过与扬州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村官方向)班”,鼓励大学生村官在职攻读学位,帮助他们不断提升扎根农村干事创业的能力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通过分类培养,大学生村官的进、退、留、转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不仅保证了基层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而且也为大学生村官实现个人价值疏通了渠道。

  扎根基层 建功立业 大学生村官全面激发农村活力

  第一,为农村基层干部群体带来勃勃生机。来到宿迁工作的大学生村官,都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年龄都在30岁以下,中共党员所占比例近80%。他们进入村干部队伍后,带来了蓬勃的朝气,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既促进了农村干部队伍年龄及智力结构的改善,又增强了村干部队伍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整体来看,大学生村官群体的这种“鲶鱼效应”,使得村干部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创造新业绩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第二,激发了本土人才返乡创业的活力。宿迁大学生村官带头创业的示范效应,不仅吸引了人才、资金等发展的优质要素向农村流动,更带动了公共政策、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等资源向农村聚集。自2007年选聘大学生村官以来,宿迁市出现了具有一技之长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办企业的“凤还巢”现象,每年数千名返乡人员实现创业,创造了大量的新增就业岗位,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带动了社会资本支农惠农。大学生村官积极发挥专业特长,通过创办、领办等多种形式创业,全面激发了农村社会资本的活力。如任杰和张秋香当初发展高效农业时,均是与种植大户合作,共同出资,打造规模效应。目前,宿迁800多名大学生村官兴办的400多个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体和科技示范园,创业项目投资超亿元,带动社会资本近20亿元。

  第四,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黏合剂,具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引导和娱乐功能。农村文化生活多一点,赌博、迷信等行为就会少一点。大学生村官文化层次高、学习适应能力强、有活力,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引领作用明显。宿迁市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优势和特长,弥补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阵地缺乏、队伍力量弱化的不足。重点在文化阵地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文化载体建设、文化氛围营造等四个方面促进大学生村官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全面改变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局面。宿迁市大学生村官依托乡镇文化站、村居广播、远程教育等平台,组建大学生村官艺术团,组织各类理论宣讲团、文艺演出队、文明社区评选等活动,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带进农村。大学生村官还主动参与“农家书屋”建设,担任管理员、讲解员,借助书屋阵地对村民进行现代农业、法律常识、文化知识的教育培训,提升村民素质。大学生村官还积极深挖农村历史文化,包装旅游产品。大学生村官单小琼、封其兵等利用专业优势,整理发掘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相继打造了沭阳县周圈村古栗林、普善寺,泗洪县“春到上塘”纪念馆等旅游品牌。

  第五,保障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大学生村官年纪轻、热情高、思路活、方法新,为农村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注入新活力、添加新动力。一方面,他们当好了村情民意的“调研员”,成为农村工作的“百事通”。他们通过走访农家田舍,了解群众所思所盼,用“第三只眼”分析民情,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另一方面,当好村级事务的“服务员”。大学生村官利用全职服务农村事务的优势和不涉及农村传统“熟人社会”利益纠纷的身份特点,积极宣传党的惠农惠民政策,化解农村干群矛盾,排查农村安全隐患,调和邻里纠纷,促进农村人际和谐。与此同时,当好人民群众的“办事员”。大学生村官利用自身知识优势,依托村级网站、远程教育等平台,为能人大户提供最新种养殖技术,协助联系各类销售渠道,在农村、社区开设留守儿童课外辅导班,与孤寡老人结对等,极大地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事实证明,只要给予足够的舞台,大学生村官就能在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发挥“生力军”的作用,推动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对宿迁创新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的思考

  选聘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站在全局高度和长远角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这项工作从2008年在全国铺开以来,全国已经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官22.3万名,目前在岗人数约21万。一大批有志向、有抱负、有活力的大学生志愿到农村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接受锻炼,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干事创业。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在谈到大学生村官工程时深刻指出:大学生村官工作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需要,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输送和培养骨干人才的需要,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人生抱负的宽广之路。他同时鼓励大学生村官要从小事做起,了解农民需求,找准发挥作用的切入点,勇于创业,帮助农民开拓致富之路;以尊重、谦逊、平等的态度到村民中去,与农民群众一起摸爬滚打,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培养对基层百姓的深厚感情。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大学生村官工程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茁壮成长,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各个地方也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保障大学生村官留得住、干得好、有前途。也不断涌现出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截至2011年年底,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 4万多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1859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246人担任村委会主任;3000多人走上乡镇领导干部岗位,400多人被列为县级后备干部;3万多大学生村官创办企业或领办致富项目,5000多人被中央企业录用。事实证明,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是不负重托、可堪大用的。

  宿迁市立足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求才若渴,以创业致富为主线,为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搭建平台,为当地群众创造 2万多个就业岗位,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宿迁市加大大学生村官的分类培养选拔力度,让大学生村官干得好、有盼头,起到了“选拔一批、激励一片”的作用。应该说,宿迁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促进了大学生村官实现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的统一。

  首先,在培养理念上实现了“三当”与“三友”的结合。宿迁牢固树立把大学生村官“当后备干部来培养、当优秀人才来使用、当自家孩子来对待”的培养理念,不仅给了大学生村官很高的战略定位,又让大学生村官感受到了温馨的氛围。在实践中,宿迁市领导把大学生村官当做“战友、朋友、亲友”,时刻关注他们的创业大事,实名跟帖“大学生村官博客”,帮助他们解除思想疙瘩,并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帮助他们解决创业难题。这些理念使得宿迁大学生村官干劲十足,更加以主人翁的身份融入地方发展大潮。

  其次,在干事创业中实现了“看客”向“干将”的跨越。大学生村官到农村特别是宿迁的经济薄弱村任职,条件艰苦,情况复杂。但是,宿迁市并没有让这些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们充当“看客”,而是积极给他们施压力、加担子,搭建各种平台,创造出足够大的空间,让大学生村官不惧失败、放手拼搏。泗阳大学生村官张秋香当时创业受挫,损失严重,当地政府及时拿出资金支持,最终促使她取得成功。为了给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提供支撑,宿迁市建立四级帮带责任体系,建立多项资金、政策扶持机制,逐步将大学生村官推向农村建设发展的潮头浪尖,使他们经受锻炼,不断成长,2名大学生村官还分别荣获“省劳动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再次,在使用机制上实现了“脱嵌”向“嵌入”的转化。宿迁在大学生村官进退留转问题上,采用分类培养的方法,将大学生村官发展分为“双强型”村干部、党政后备干部、事业单位技术骨干和优秀企业管理人员四个方向,并在制度上加以保障,从而使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流转机制从之前“脱嵌”与相关制度之外转化“嵌入”整个选人用人机制之中,成为整个用人机制中的一环。目前,宿迁已经公选出 4名“准副处”大学生村官担任市直群团组织副职,但采取的是不驻会、不改变身份性质、不与职级待遇挂钩、不离开原工作岗位的“四不”任职方式,既符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相关规定,又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发现人才、储备人才,促进优秀大学生村官脱颖而出,健康成长。

  我们党是一个根植人民,与工人、农民血脉相连的政党。虽然经过91年的风雨洗礼,我们党已经成为一个能够经受各种风险考验,能够驾驭复杂局面的现代政党,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旦脱离实际、脱离基层、脱离群众,党的执政合法性就会受到极大削弱。从在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村官工程就显得十分重要。

  同时,大学生村官工程又是一项十分复杂、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的工程。大学生村官的成长,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外部环境和制度的保障。客观上说,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人们抱有一定的期望,但也常常带有一些观望、怀疑的态度。但是宿迁却敢于将大学生村官视为优秀人才来使用,建机制、搭平台、压担子,大胆选拔。实践证明,只要有舞台,大学生村官完全可以创造出出色的业绩。这是对大学生村官的信任,也是一种宽广的胸怀。大学生村官张秋香在回顾自己 5年的村官工作经历时认为,大学生村官要想在基层茁壮成长,一是离不开艰苦环境的历练,二是离不开自身踏实务实的努力,三是离不开各级组织的培养。如今,张秋香已经担任宿迁市科协副主席,但采取的是不驻会、不改变身份性质的方式,她仍然是泗阳县三庄乡邵道社区党总支书记。宿迁市对待大学生村官的“三当”理念、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干事创业平台的务实做法以及分类培养的方式,无疑为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工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经验和思路。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地方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调研组 王伟 谭永恒 高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