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群众科普意识刻不容缓
来源:福州市选聘选调生网
作者:连政
提高农村群众科普意识刻不容缓
近年来,科学技术普及、科学教育、国民科学素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词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科普已成为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发展的有效结合点,是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助推器。如何提升农村广大群众科普知识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通过调查了解、查阅资料和开展活动等方式,针对当前农村科普现状作了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当前农村科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普重视程度存在差异。据调查发现,部分村里有齐全完善的科普基础设施,有专门的科普人员,管理制度规范,成立科普示范基地,不定期开展科技培训,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而有的行政村,对科学普及工作认知程度还不高,没有把科普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普遍存在重经济,轻科普现象,追求局部利益、短期效益,造成科普工作弱化。
(二)科普经费投入相对不足。科普经费的不足,是制约科普工作的瓶颈。目前乡镇村很少设有科普专项经费,根本无法保障科普工作顺利开展。同时科普工作作为一项社会事业,仅仅依靠科协来开展这项工作,靠每年拨付的少量的科普经费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力量参与科普活动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三)公众科学素养水平较低。从公众科学素养状况调查结果发现,在“了解基本科学方法的状况”方面尤为不足。加之开展科普工作的过程中,严重存在着形式陈旧、内容单一,缺少新颖有效的服务方式方法,造成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能动性较低,这些都表明公众科技意识亟待进一步提高。
(四)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强。虽然近年来各级部门对农村科普工作不断重视,但从总体上看,科普基础设施仍是数量不足、功能不全、发展不平衡,远远难以满足农民需求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现有的科普画廊、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及各村的科普图书室、科普活动场所等还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所掌握的科普资源开发整合力度不够,缺乏共享。
二、对进一步提升农村科普意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科学谋划,切实把科普融入新农村建设当中。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要求,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这一指导思想落实在农村科普工作中,就是要加强农村科普组织领导,科学合理规划科普内容、活动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普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把科普宣传栏、科普活动站等硬件设施建设和科普活动长效机制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当中,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二)健全组织,完善体制,夯实壮大科普组织网络。科普组织网络健全、科普队伍建设数量足、素质高是繁荣和发展科普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大力抓好科普组织建设,培养更多的科技后备军和科普继承人,保证科普工作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巩固发展科协组织和各类协会等群众性科普团体,建立完善科普工作激励机制,激发提高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社会主义系农村建设做好持续的科技服务。
(三)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拓展延伸科普活动空间。科普的主要特点体现了它的社会性、公益性和群众性。农村科普工作的广泛开展,必须得到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并鼓励和争取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资助农村科普事业,走多元化投入兴办科普事业的路子。要加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积极整合科协部门、乡镇(街道)、远程教育站、党校等现有科普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农村科普工作和新农村建设。
(四)发挥优势,改变方式,丰富创新科普活动内涵。科普工作涉及各行各业,它是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注意发挥科技、教育、宣传、涉农部门和共、青、妇等群众团体的作用和优势。在宣传内容和形式上,要突破原有的报刊、培训、咨询讲座等形式,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增加与农民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农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
(五)强化宣传,广泛动员,努力营造浓厚科普氛围。农村科普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紧紧围绕《农民科学素质纲要》高度关注农民科普需求,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通过大众媒体和有效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和科普活动,大力宣传科普服务经济、科普惠及民生的深层意义,组织动员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人士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共同把农村科普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做实、做好、做强。
(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亭头村党支部副书记 连 政)
频道总排行